|
|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民風民俗簡介
|
樂舞 沂蒙地區有燦爛的樂舞文化。自春秋的“夷狄之樂”、漢代“百戲”、唐代“樂舞”、宋代“舞隊”、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與風格的民間舞蹈,經歷數十個朝代風雨的洗滌和沖篩,保留下來的已成為民間傳統舞蹈的精髓。其中龍燈扛閣在全國獨樹一幟。早在150多年前,龍燈、扛閣就流傳在河東區九曲鎮三官廟村一帶,是一種將民間的龍舞和扛閣結合在一起表演的廣場舞蹈,粗獷奔放,氣勢恢弘。過去用于祭祀和求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龍燈扛閣參加歡迎八路軍、解放軍、慶祝勝利的活動,成為喜慶節日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龍燈、扛閣的舞龍者為青壯年,有兩組輪番上場,每組10人(或14人),1人擎珠,9人分執龍頭、龍尾、龍身;8付扛閣由16人表演(8個人成人為“下扛”,4個兒童為“上扛”),多扮成神話故事如《八仙過海》中的人物形象。 撲蝴蝶是沂蒙地區另一種極具特色的廣場舞蹈。其中臨沭縣韓村鎮李介前村的表演遠近聞名。該村的表演隊伍龐大。每逢春節至正月十五,他們不僅在本村,還經常到鄰村和縣城獻藝。參加表演的多則百余人,少則幾十人,男女成隊而舞,表現了青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的贊美之情。在烽火硝煙的戰爭歲月里,撲蝴蝶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推動“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動員參軍”、“交送公糧支援前線”等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十字路鎮的耍馬燈、峨莊的舞蹈大竹馬也是盛名遠揚。 |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民族風情指南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