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湄洲島民風民俗簡介
|
大暑食荔枝、羊肉。荔枝是莆仙第一名果,興化郡城因而雅稱荔城。郭沫若游莆詩以“荔城無處不荔枝”概括出莆田的特點。大暑食羊肉,是莆田又一節令食俗。莆田民間認為大暑這一天要把熱氣發透,全年方能無災無病。因而莆俗在大暑日專食羊肉、荔枝。
七月半食金果。金果是莆仙民間過中元節的主要供饈。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濃米漿,加適量食用堿制成,蒸成后形如圓盤,色呈金黃,故名“金果”。民謠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果賞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所謂“挑來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歿的父母,俗稱“送紙”。如今迷信俗例雖已破除,但七月半吃金果的習慣仍存在。金果質粘軟,不用刀切而用線割。
中秋食月餅、芋頭、米粉、栗子。中秋食月餅,是我國各地的普遍習俗。莆俗中秋也備月餅。同時,莆仙民間過中秋最普及的食物是煨芋頭、炒米粉、板栗拌豬瘦腿肉,俗稱“芋君米粉炒”。這時,新芋剛上市身價百倍。栗子也是民間傳統的進補食品。詩人范成大贊曰:“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栗子從殼的柄端切一刀,放入沸水鍋中煮10分鐘,撈起冷卻,剝去殼膜,食之鮮甜不膩。
重陽節食九重果。重陽節莆俗吃“九重果”,飲“菊花酒”。清初莆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藍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為曲,郊垌兒女如蟻。歸則和米搗成如彈丸大”。這是幾百年前流行的一種曲果。而近代以來,人們又把曲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果。此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形,四邊層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冬至食糖丸子。莆俗冬至前夕,全家人要圍在一起搓丸。《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曰:“前期粉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于祖考。”這種丸子用糯米磨漿壓干搓成,煮時放入姜片、茴香、加入板糖煮沸,質韌味香,甜美爽口。
除夕食紅團。莆俗民俗中,紅團是象征喜慶和團圓的。年關近時,莆仙農村家家戶戶都忙于做“紅團”。即用面粉或米粉為“團皮”原料,以紅綠豆、糯米或地瓜干加糖煮熟為團餡,皮包餡用木印模印成飽滿的圓月形,染上食品紅,以“雞葉”(學名囊荷)為襯底,做成后放入蒸籠蒸熟,色香味俱佳,為除夕節令老幼皆喜的食物。 |
→湄洲島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正月初四做大歲 除夕圍爐樂守歲 元宵鬧春花樣多 古代婚嫁活化石 清明時節祭祖墳 嬰兒滿月儀式多 端午佳節連五日 對晬擇物試志向 一年最重頭尾牙 送順風與脫草鞋 中元古節七月半 待客殷勤多禮儀 中秋節佳慶團圓 道歉釋嫌掛紅布 冬至搓丸團圓日 聚族而居循古俗 |
→湄洲島民族風情指南
→湄洲島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