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昭通藥山民風民俗簡介
|
“牛燈”、“獅燈”: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稱“牛王節”;鎮雄、鹽津等地的農民還有敬牛,耍牛燈的習俗。昭通“獅燈”主要流傳于永善、綏江、鹽津等縣,由外地漢族移民帶來,南獅、北獅齊聚,“高臺獅”、“地獅子”和“桿桿獅”都有,技藝高超,精彩動人。 打鼓草:流行于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農人們揮鋤落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擊鼓揚歌,一唱眾合,滿山遍野歌聲、鼓聲、笑聲蕩漾,于是人們樂而忘返,提高了勞動效率,這種勞動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 四筒鼓:流傳于昭通市的昭陽區和魯甸、永善縣,是農村漢族喪葬祭祀中的一種舞蹈。這種伴隨喪葬而存在舞蹈,形態較為原始。舞蹈時,舞者身挎自制的直桶形木鼓,合以鑼、鉸、鎳等響器;頂腰大獎賽胯,扣胸梗脖,顯得粗獷樸拙,極有韻味。舞蹈本身以套路為結構單元,以模擬動物形態和游戲為內容,套路動作多達80余個,如“喜鵲登枝”、“犀牛望月”、“老牛擦背”、“黃龍三轉彎”、“貓拿耗子”等,非常豐富。 昭通端公戲與儺文化:昭通儺戲由鄉俗間的端公(巫師)所為,俗稱端公戲,最早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漢族移民傳入,延續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并且保持著較為原始的形態,具有戲劇活化石意義。曾經在昭通市的大部分縣(區)流傳過,現僅保留在鎮雄、彝良、大關、威信的一些偏僻鄉村。 |
→昭通藥山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昭通藥山民族風情指南
→昭通藥山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