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昭寺民風民俗簡介
|
藏族由于深受藏傳佛教的影響,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顯露出佛教影響的痕跡。到西藏旅游,一定要尊重當地的各種風俗習慣。 做客的規矩 到藏民家做客請你喝茶時,要盡量喝。請你喝酒時,主人先倒滿一杯酒,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盛滿,最后客人再喝干一滿杯。如確實不能喝,可用食指沾酒彈三次——敬天敬地敬神,再婉言謝絕,以取得對方的諒解。 獻哈達 在西藏,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不論婚喪喜慶,拜佛謁長,迎送往來,藏族都要獻哈達,這是對客人最普遍、最尊重的禮節。哈達多為白色,表示純潔的心愿。客人在接受哈達的時候,應該雙手接過,戴在脖子上或被套在脖子上時,不要立即取下。 拍照 近距離拍攝人物,尤其是僧侶、婦女時,一定要事先征得對方的同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許多寺廟在外面可以拍照,但是進入里面后,是不能拍照的,偷拍的后果十分嚴重。有些地方注明付款后才可拍攝,如有需要,請按當地規定執行。 適當地施贈 宗教乞丐是被西藏社會所接受的。在西藏旅游,身上應多帶些零錢,用來贈給藏胞、化緣的喇嘛和乞討者,還可用于在寺廟時捐些酥油錢(一定要是紙幣,藏胞不收硬幣),一般是給五分到兩角錢。 在寺廟內參觀,不能隨意觸摸佛像,有的佛殿女性不能進入參觀,要尊重喇嘛,尊重寺廟;轉經時要順時針轉。 此外,藏族人不吃狗肉、猴肉、馬肉和驢肉;在西藏不要談論政治、宗教一類的敏感問題;并切記不要亂摸小孩的頭。
喪葬習俗
青藏高原,緣著她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孕育出來的喪葬習俗當然也極具特色。這里幾乎存在著世界各民族的喪葬習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樹葬、石棺葬等等。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時間、范圍和意義。 土葬一般認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視為高貴的葬俗,特別是塔葬,只有歷世達賴,班撣及少數大活佛才享有金銀靈塔之葬的殊榮。普通僧人和貴族往往選擇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區,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窮人、病死者,兒童等。天葬,則是西藏最具普遍性的一種葬俗……
西藏喪葬有幾大特點: 第一,受自然影響大。綜觀西藏各種葬式的分布和演變,大多是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形成的。在大部分缺乏林木的地方,以天葬為主,較少施行火葬。而在東南森林茂密地區,火葬較盛行;溝壑激流較多的地方人們將水葬視為與天葬同樣的葬儀。 第二,受佛教影響大。自佛教傳入西藏后,無論是喪葬觀念,還是葬禮、葬儀、葬式都發生了變化。在佛教轉世輪回觀念影響下,古老的土葬習俗慢慢被淘汰,因為為了順利轉世,不應在塵世中留下任何牽掛的痕跡,尸體當然應該處理干凈一喂鷹、喂魚、焚化……但本身實行轉世的高僧大德?梢猿匠H说妮喕兀识_賴、班禪等大活佛要實行塔葬。西藏的葬式可分兩個階段。后期的葬式幾乎無一例外打上佛教烙印。 第三,葬式種類齊全。除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五大主要葬俗外,還有崖葬、樹葬、寄棺葬、石棺葬等等。這里幾乎存在世界上所有喪葬方式。而且西藏的喪葬民俗結構復雜,層次多樣,內涵豐富。從時間段來看,早期以土葬為主,佛教傳入后,天葬占統治地位;從等級層次看,塔葬、火葬普遍被視為高等級葬式。從地域結構看,各地對喪葬方式的理解不同。而且藏文化腹心區以天葬為大眾葬俗,而邊遠區各不相同。有以水葬為主者,有以火葬為主者,也有以崖葬、樹葬為主的。 |
→大昭寺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雪頓節(藏歷七月初一到初五) 是拉薩也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雪頓節是一個傳統節日,雪頓意為“酸奶宴”。僧侶經苦行修煉之后,家人攜乳酪相迎并伴歌舞。從十七世紀開始,雪頓節舉行藏戲表演,各地各流派的藏戲藝術家匯聚在拉薩羅不林卡表演比賽,持續數天。同時,哲蚌寺舉行一年一度展佛儀式。
藏歷新年 藏歷新年是西藏最隆重的節日。藏歷新年——是送舊迎新的日子。除夕夜晚,人們舉行驅鬼儀式,全家食用象征圓滿的新年面塊。元旦清晨,人們互敬青稞酒,互獻“切瑪”,互祝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藏歷新年的慶祝活動從初一一直要持續到初十左右。主要的活動如朝佛、傳昭法會等都集中在大昭寺。但是藏歷新年的時候也是西藏旅游的淡季,按照傳統,初一到初五的時候飛機會停航,商店也多不會開門。
薩嘎達瓦節(藏歷4月15日) 相傳佛主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都是在4月15日,因此藏歷4月15日,在西藏是一個特有的日子。這個月要舉行各種活動加以紀念。在薩嘎達瓦節那天,拉薩的老百姓幾乎傾巢而出,圍繞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外墻轉經,這一天,整個拉薩都充斥了焚燒香料的煙氣,3條主要的轉經路上滿是或快或慢或健步或長叩的信徒。薩嘎達瓦節是春季拉薩最有特色的節日。 |
→大昭寺民族風情指南
→大昭寺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