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龍燈
用竹骨彩紙扎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節花燈組成,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舞燈時,前宜制作精巧的“子母燈”引路,后有“龍尾鼓樂”伴奏,有“巨龍漫游”、“龍頭鉆陣”、“繩蟒脫殼”、“穿花打旋”和“飛龍跳躍”等動作陣勢。如幾條龍相聚時,其盤旋翻騰、圓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鑼鼓嗩吶,大有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之威勢。
祭窯神
祭“窯神”的習俗來自古代萬歷年間發生在瓷都的一個傳說。
相傳在公元1599年,主持景德鎮窯務的太監潘相為給皇帝燒造青花大龍缸,瓷工日夜趕制,備受煎熬,隨著期限的臨近,龍缸遲遲未燒成功,此時一位名叫童賓的窯工不忍眾瓷工再受鞭笞,憤而投身窯內熊熊烈火,火熄之后,龍缸奇跡般地燒制成功,神宗皇帝據此封童賓為“風火仙師”,并立祠。
后代窯工為紀念這位舍己救人的先輩,把童賓稱為“窯神”,遇上窯上盛事都要祭拜這位“窯神”,祈求“窯神”保佑窯火興旺,窯工生活富庶。
徽劇
原名“徽調”、“二黃調”,1949年后定現名。明末清初,徽州腔和青陽腔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該劇種,在形成過程中曾受到昆劇的一定影響。其主要腔調為吹腔、高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帶,清乾隆年間,“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先后進入北京演出,風靡全國。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后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本世紀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劇戲班約20個。目前,黃山市京徽劇團里仍保留部分徽劇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