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頂山堯山民風民俗簡介
|
廟會是古代“賽社”和緣于宗教“敬神”流傳下來的,廟會文化集宗教信仰、文化娛樂和商品交易于一體。古剎大會上,商賈云集,三教九流紛至,往往幾臺戲同時演出,曲藝演唱、雜技魔術、跑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的應有盡有。解放后,將廟會改為物資交流大會,革去了宗教迷信敬神祭鬼之類的內容,但會上文藝活動仍很活躍。平頂山市轄區域各種廟會繁多,成為一種古老習俗,經久不衰。“文化大革命”中各種廟會被禁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調會又逐漸恢復,并日益興盛。 ???????? 一、臨汝風穴寺廟會 ???????? 風穴寺位于汝州(臨汝縣)城北10公里處的風穴山中,亦名香積寺、千峰寺、白云寺。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風穴寺廟會是農歷六月十九日,會的高潮是六月十八夜。六月時值盛夏炎暑,風穴寺則氣候宜人,尤其夜間更為涼爽。人們既可避暑,又可旅游觀光。會上吹拉彈唱,徹夜不息。寺內僧侶組織有“吹歌社”,以管子領腔,笙簫伴奏,別有一番幽雅脫俗之風。據當地老人回憶,早年夜會時有地攤戲、鼓子曲、三弦書、墜子、嗩吶班等48攤,其盛況可以想見。 ???????? 二、襄城服乾明寺風箏會 ???????? 襄城縣首山的乾明寺,建于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又稱背影寺。寺院從山門前影壁跨過主體工程直達山頂的文峰塔,長達56華里。明清時會期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會前兩天起會。來自襄城、許昌、禹縣、臨潁、郟縣、葉縣、寶豐等地的香客、游人、民間藝人及商販,多達數萬人。會上往往有數百上千風箏放飛,異彩紛呈,蔚為壯觀。乾明寺風箏造型可分為動物,人物及形體形象三大類。風箏的結構又分為有尾和無尾兩種。襄城縣城內,一般群眾都會扎風箏。清末時有一能工巧匠孫老六,扎的風箏款式新、骨架輕、起得高、飛得穩,每年能賣300―400架。1985年農歷二月十五日,縣文化局、教育局、共青團縣委聯合舉辦了“文革”后首屆風箏競賽會,城關鎮、山頭店、孫祠堂、湛北4個鄉的千余名學生及風箏愛好者參加了比賽。這次風箏賽不僅有傳統的風箏,而且還首次出現了《人造衛星》、《太空飛船》、《機器人》、《航天飛機》等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風箏。 ???????? 三、郟縣堂街賽馬會 ???????? 郟縣堂街賽馬活動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傳說,賽馬活動始于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五年(221年)正月,曹操駐軍郟縣摩坡,為徐晃出兵獲勝開慶功會,將士與當地群眾在方圓15華里駐地縱馬馳騁,比賽騎術,十三班銅器按照曹操親自改定的慶功鑼鼓曲譜為之助興。13年后,傳說摩坡井中青龍出現,魏明帝曹睿駕幸觀龍,改年號“太和”為“青龍”,舉國慶賀,摩坡百姓依舊制組織盛大的賽馬活動。自此民間相沿成俗,賽馬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春節文化娛樂活動。清代后期賽馬活動停止。80年代,堂街鄉南樓村豆腐加工專業戶李立奇致富后,倡導恢復傳統的賽馬活動,得到縣、鄉大力支持。1986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辦解放后首屆賽馬會。參加賽馬的騎手年幼的僅12歲,年長的72歲,四鄉群眾數萬人趕來觀看,不少銅器班也趕來助興。賽馬活動成了當地群眾娛樂、集貿的一大盛事。 |
→平頂山堯山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平頂山民間廟會、石人山杜鵑節、昭平湖古剎廟會、寶豐馬街書會、鐵塔寺廟會等。 |
→平頂山堯山民族風情指南
→平頂山堯山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