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灣猴島民風民俗簡介
|
1、元宵游燈 元宵游燈是陵水人民每年元宵佳節的傳統習慣。民國時期,每年農歷正月的十三日至十六日是元宵節的“游公日”。在這四天的晚上陵城附近的四個宗廟所奉供的“公”分別出游,十三日晚先由“東門公”出游,十四日晚出游由“后山公”出游,十五日晚由“龍王公”出游,十六日晚由“北關公”出游。在4個晚上,各廟“公”的賢子賢孫們,肩抬用木頭雕成的“公”手執多姿多彩的燈籠,穿街串巷游行,活動一般從晚上8點左右至第二天早上才結束。建國后游“公”活動停止。直到80年代初期又才恢復,但形式及內容跟解放前相比已大不相同。游“公”已被游“燈”所取代,該活動由政府組織,由各廟宇所在地基層組織進行活動,各廟宇信徒們或用卡車,或用小型汽車,用布裝燈光、電器,花卉制成多姿多彩的花燈。縣政府還搭起觀禮臺進行比賽評比,盞盞彩燈燦爛輝煌,按傳統的出游順序進行游燈活動。元宵前夕,人們都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陵城鎮觀賞一年一度的陵水元宵燈會,場面十分壯觀。 2、放孔明燈 放孔明燈,也稱放文燈。放文燈是陵水人民,特別是陵城附近地區的一種盛行民間娛樂,也是一川比較文明的社會文化。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上元節”前夕,連續放幾個晚上,其意在為秋高氣爽的天空增添色彩,據老人講又是為那些孤鬼冤魂賜以光明。 孔明燈是用白紙、竹片糊制而成的,借助火力,送上天空。該燈體型圓而高,像個大口袋,有大有小,形色各異。制作紙張要糊得緊密,切忌漏氣,同時為防不勝負荷,外層還要復蓋以紗網,頂部密封,口部用竹片或鐵絲制成一個圓圈,貼扎堅固,圓圈中間再用幾條鐵絲交叉牽拉著,并沿中心織成網狀,以便盛放燃料。玩放時,就在此中心點上火苗,文燈便借助火力,凌空升起,隨風飄移,四處可見。 孔明燈在天空上逗留的時間跟它所裝放的油料多少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也不能超負荷地裝放,這樣文燈就不能上天,少則易升而易降,所以科學性較強。 隨便文燈玩放的不斷演變,現在的文燈下面還裝著“火雞”,該燈升空后隨時都飄落火星,像流星,像火龍,增彩增色。近年則已改用鞭炮和火焰,升空后交叉爆炸,噴射,場景十分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3、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喜慶新生、追求愛情的節日。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為黎族的法定節日。每逢農歷三月初三日,黎族青年男女都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在鼓笛齊鳴之中起舞同歡,對歌傳情,互訴心扉,老者舉杯同慶。在山坡、河畔、檳榔樹下,成雙成對的未婚青年男女,情歌對答,尋找佳侶。改革開放給這個傳統節日賦予更新的內涵和活動空間。如今“三月三”即是“情人節”又是“文藝匯演”和物質交流會,場景壯觀、熱鬧非凡。 4、苗族人的禁忌 苗族人最忌鉆過別人的褲襠,認為不吉利,忌吃狗肉,并忌在陌生人面前說殺狗之類的話。
|
→南灣猴島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南灣猴島民族風情指南
→南灣猴島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