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爨底下村民風民俗簡介
|
一、點燈棍與荊蒿子 爨底下村莊古代生火用火鐮,民國后用火柴。那時的火柴俗稱“洋取燈兒”。用火鐮或用“洋取燈兒”生火時,還常用“點燈棍”,“點燈棍兒”也叫火撲棍兒,是用一種俗稱“其凌抹棍兒”砸制的,“其凌抹棍兒”是一種落葉灌木,葉呈琵琶狀,開黃花,枝梢帶刺,木纖維細而易燃,人們將其割回,削去枝梢,砸劈成束狀,曬干備用。點火時用點燈棍兒將木柴點燃。點燈時用點燈棍放入灶中引著,再去點燈,即方便又節約火柴。晚上出門,也可用點燈棍照路。自從有了打火機,手電筒和電燈,火鐮沒人用了,“洋取燈兒”用得少了,點燈棍用得就更少了。 二、北不挖土,南不砍柴 爨底下村座北朝南,建于緩坡之上,村背后是老龍頭山,龍頭后十幾米山勢下垂恰似龍脖子,長有五六十米,再往后,山勢逐高形成龍脊,龍脊兩側的梯田如龍鱗,唯獨從龍頭到龍脊之間的龍脖子全是黃土,爨底下村老輩人有一不成文的規矩,北不挖土(指龍脖子),南不砍柴,那時村民們都自覺遵守這一規矩。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離不開黃土,蓋房子、壘墻用黃土,盤炕砌灶要用黃土,燒煤末也要摻入適量黃土,村民只好到兩里之外的西港去背黃土。到了文革以后,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凡用黃土都到龍脖子去挖、去背,幾年功夫,就把龍脖子挖得坑坑洼洼,千瘡百孔。 爨底下村對面的南坡梁就像一個大屏風矗立于村前,山頂上一溜柏樹,日月星辰,酷暑寒風,成為古村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見證。山坡上長滿茂密的喬木、灌木,有牛犁、青杠子、土床子,最多的是牛腳胡子,郁郁蔥蔥,花香葉綠。南不砍柴這一規定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數百年來這一座山上的山林呼風喚雨,調解氣場,呵護著勤勞的山民,也被人們所關愛,山林和山民,相依相戀共渡時光。現如今,全社會都關注生態,保護環境,我們爨底下村的先輩們怎能說沒有先見之明呢! 三、嘮殼與水嘟嚕 以前爨底下村家家都有嘮殼和水嘟嚕。用麻繩作緯線,山柳條作經線,編成圓桶形,底部為半球形,稱之為“嘮殼”,有大有小,用來盛飯。爨底下村地土遠,中午在地里吃飯是常事,早上背上一嘮殼小米飯,還要背上一水嘟嚕水。水嘟嚕屬陶器,口小肚大,盛水很涼,而嘮殼盛飯,天氣再熱也不會變餿。中午在樹蔭下,幾個人圍著嘮殼,用粗瓷碗盛上小米飯,就著老咸菜,嘮春種,侃秋收,說農時,論氣候,評今年,算明年。吃完飯喝一氣涼水,抽一袋旱煙,倒頭便睡歇起晌來。可惜這鏡頭再也沒有了。 四、杏核油與杏皮醋 杏樹,落葉喬木,春天開花,白色或粉紅色,果實叫杏兒。果核叫杏核、核中仁叫杏仁,甜杏仁可直接食用,苦杏仁有毒,可入藥,也可熬油。 爨底下山場廣闊,杏樹很多,每年都能收幾十擔杏核。以前每家收獲杏核后除賣去一部分,還要熬杏核油供炒菜用。將杏核曬干,上碾子壓成碎末,兌水上鍋熬。水開后用食皮(一頭寬一頭窄的木片)攪動,杏油慢慢浮起,用勺盛出油,油中 |
→北京爨底下村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走紅金秋游,桑葚觀賞節,妙峰山玫瑰節,百花山森林旅游節,春節,,中秋節,端午節,填倉節,龍抬頭,立夏,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清明節,元宵節 |
→北京爨底下村民族風情指南
→北京爨底下村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