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娘熱溝民風民俗簡介
|
藏族民間傳統戲劇,簡稱藏戲。 藏戲是個很古老的民族劇種,在全國僅有的幾個少數民族傳統戲劇中,歷史也是最久 遠的。它的起源和萌芽,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前。據藏文史書記載,公元六世紀時,即松贊干布時期,已進入奴隸制藏族社會,民間藝術形式不僅產生,而且相當發達,如與舞蹈相結合的"魯"體民歌和苯教"搖鼓作聲"的巫舞N某曬?主進藏以后,松贊干布十分欣賞大唐的服飾禮樂,把傳進來的漢族樂舞,結合藏族本身的歌舞藝術,專門訓練??6名美女,為公主表演歌舞,在此基礎上又興起了一種鼓舞,其舞蹈、表演及歌唱都開始有一定的規范。到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受其母金城公主的影響,崇尚佛教,延請印度高僧蓮花生來藏搞佛教西藏化,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禮上將佛學教義和苯教巫師祈神儀式以及土風舞相結合,出現了類似內地古代儺舞的啞劇性跳神舞蹈。到公元十四、五世紀,藏族社會已從奴隸制發展支封建農奴制,生產經濟有所繁榮,人們生活有所改善,于是藏族多種民間藝術更加勃興起來,這時后藏地區出現了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噶舉派高僧唐東杰布,他為募捐集資,營造鐵橋,利用這種在寺廟活?刀?收集了大量的故事和民間傳說,并吸收了當時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特別是說唱的形式的藝術營養,加以戲劇化,用以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因而受到群眾歡迎,使之流行起來。到17世紀五世達賴時,更把這種演出藝術與宗教儀式徹底分離,形成以唱為主的獨立戲劇藝術形式。后又經無數民間藝人,群眾中藝術愛好者,及以上層知識分子的不斷豐富提高,才形成今天這樣獨具風格,有著強烈民族特點的劇種。它的流傳范圍,從山南、日喀則、拉薩等地區逐漸擴大到整個西藏,并流傳到四川的巴塘、理塘和甘孜等地區,以及印度、不丹等鄰近國家的邊境藏區。它對甘、青、川邊安多藏區很晚產生的囊達藏戲也有一定影響。 藏戲傳統劇目總數接近20本,但有一些本子現已流散失傳,僅存名目,或略知故事梗概。這些傳統劇目,從取材角度,可分為歷史傳說劇《文成公主》《熱瓊娃》;民間故事改編的神話愛情戲《諾桑王子》;神話傳說劇《蘇吉尼瑪》《根卻波》;兒童英雄戲《白瑪文巴》;直接取材于現實材料的社會生活劇《朗莎姑娘》;人情世態劇《卓娃桑姆》《頓月頓珠》《敵得格得》《曲吉朗桑》;宗教故事劇《直美滾頓》《云乘王子》《德巴登 巴》《絮白旺秋》《敬巴欽保》;還有改編藏族古典小說的《鄭宛達娃》;改編外來著名印度的《羅摩衍 那》的戲《若瑪囊》等。流傳至今?quot;八大藏戲"之一的《文成公主》是寫祿東贊在長安以自己超群的才智,經過"七試婚使"終于為松贊干布娶得公主的故事,以此反映唐蕃聯姻這一千古佳話。 藏戲在我國是難得的藝術發展較為完整的一種少數民族劇種,為中華民族戲劇寶庫增添了一塊閃耀著奇光異彩的瑰寶,在中國戲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
→娘熱溝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雪頓節 是拉薩也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雪頓節(公歷八月)是一個傳統節日,雪頓意為"酸奶宴"。僧侶經苦行修煉之后,家人攜乳酪相迎并伴歌舞。從十七世紀開始,雪頓節舉行藏戲表演,各地各流派的藏戲藝術家匯聚在拉薩羅布林卡表演比賽,持續數天。同時,哲蚌寺舉行一年一度展佛儀式。
藏歷新年 是西藏最隆重的節日。藏歷新年---是送舊迎新的日子。除夕夜晚,人們舉行驅鬼儀式,全家食用象征圓滿的新年面塊。元旦清晨,人們互敬青稞酒,互獻"切瑪",互祝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扎西德勒"!藏歷新年的慶祝活動從初一一直要持續到初十左右。主要的活動如朝佛、傳昭法會等都集中在大昭寺。但是藏歷新年的時候也是西藏旅游的淡季,按照傳統,初一到初五的時候飛機會停航,商店也多不會開門。 薩嘎達瓦節 藏歷4月15日,是西藏一個特有的日子。相傳佛主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都是在4月15 日,因此這個月要舉行各種活動加以紀念。在薩嘎達瓦節那天,拉薩的老百姓幾乎傾巢而出,圍繞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外墻轉經,這一天,整個拉薩都充斥了焚燒香料的煙氣,3條主要的轉經路上滿是或快或慢或健步或長叩的信徒。薩嘎達瓦節是春季拉薩最有特色的節日。 |
→娘熱溝民族風情指南
→娘熱溝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