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活動】舊時安陽民間此儀式頗為隆重,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jì)初葉。每年立春時,東郊聶村義務(wù)搭建春棚,準(zhǔn)備香燭、白酒,選10歲左右兒童一人扮芒童(神),扎制像真牛一樣大小的春牛(多為竹、葦扎架,外糊彩紙;清朝時為兩具,廢府后改為一具),腹內(nèi)裝花生、核桃、柿餅等干果和銅錢。迎春儀式上,府官和縣官都著官服參加。出迎時,全體執(zhí)事鼓樂在前,知府、知縣乘轎率士農(nóng)工商各界民眾,按其職業(yè)攜不同工具隨后,迎春隊伍出東門前往聶村。抵村后,村主事帶領(lǐng)部分村民鼓樂相迎,引至春牛、芒童面前。知府、知縣下轎向春牛、芒童行揖;村主事敬酒,知府、知縣各飲一杯,并向春牛、芒童獻(xiàn)酒一杯。之后,由芒童伴隨列隊抬著春牛按原隊形自南門入城,將春牛和芒童送到府、縣衙正堂院內(nèi),迎春儀式告畢。迎春儀式之后,知府、知縣端坐在大堂上,文武官員陪坐兩旁,等待立春時刻到來。據(jù)傳安陽民間測算打春時刻是采取一丈多長的竹竿,捅空埋在地下,露出地面一二尺高,然后將雞毛疏松地填入竹筒內(nèi),待地氣一升,竹筒內(nèi)的雞毛紛紛飛揚,意即打春時刻已到。此時,知府、知縣令芒童持棒將春牛打碎,謂之"打春"。春牛腹內(nèi)干果和銅錢散落滿地,圍觀群眾蜂擁爭搶,謂之"搶春"。傳說老年人食此干果增壽,中年人食之獲福,幼童食之增智,并預(yù)示著來年五谷豐登,吉祥如意。 【做九兒】生子后第二天,男家備熟雞蛋8~10個,上著紅色,取意雙雙對對,向嬰兒的外公家報喜。蛋上用墨或鍋灰點一點者為生男孩,不點者為生女孩;也有以送雙數(shù)雞蛋者表示生男,單數(shù)者表示生女。1949年后,多為口頭報喜。嬰兒出生后第九天,外祖父母家備斗米、斗面(各約5公斤)、雞蛋100個(實為99個)、紅糖、衣物(單、棉各兩套)、七鋪八蓋(1床被子、7床褥子)、金銀首飾、長命鎖牌等,前去探望,以示祝賀。一般親友多攜帶糕點、掛面、花布等前去祝賀。屆時男家設(shè)宴招待,謂之"做九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