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苑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 因其坐落在“殷墟宮殿區”而命名。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又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國旅游景區全國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殷墟古稱“北蒙”,又稱“殷虛”,“殷邑”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大邑商”、“商邑”,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的255年間,這里一直是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商滅亡后這里淪為廢墟。
殷墟博物苑規模巨大,范圍廣闊。東起郭家灣,西至北辛莊,南起劉家莊,北至后營,東北至三家莊,長約6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約24平方公里。50余座宮殿、宗廟遺址,宏偉壯觀,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玉石器等珍貴文物。據考古專家評價,殷墟“發掘著一個典型的奴隸社會”。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器三個要素”,“是一個燦爛的中國文明”。殷墟博物苑猶如一座展示華夏歷史瑰寶的藝術殿堂,它給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啟迪。
殷墟的總體布局以小屯宮殿宗廟區為中心,沿洹河兩岸呈環型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現存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后岡遺址和眾多聚落遺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制玉、制骨作坊等眾多遺跡。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建筑基址、等級森嚴的王陵大墓、星羅棋布的居住遺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間的手工業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內涵,展現出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
 
2006年7月1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河南安陽殷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