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廟古稱隴佑學官之冠,位于市區東南,是一組造型雄偉的仿皇家宮闕建筑群,也是甘肅省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
文廟現為河西走廊最大歷史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數萬件,著名的有刻有回鶻文的高昌王世勛碑、刻有回紇文的西寧王忻都公神碑和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對照珍本詞典“西夏碑”(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也是全國唯一的一件漢夏文合璧的珍貴文物。文廟殿堂內還展示著由武威出土的一些文物,如國家旅游標志--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國寶級文物銅牦牛、西夏木緣塔、王杖紹書令冊;西夏木板畫、金碗、銀錠、瓷器;漢、唐木雕;明、清名匾、水陸畫等。
文廟始建于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以后歷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的重修擴建,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壯,號稱“隴右學宮之冠”。廟內古柏參天,古樸靜雅,整體建筑布局對稱,富有我國建筑莊嚴雄偉的特點,結構嚴謹,雕梁畫棟,檐牙高啄,碑匾林立。
文廟坐北向南,總面積1,500平方米,由孔廟、文昌宮、儒學院三部分組成。東邊的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戲樓,后有崇圣祠,中為二門戲樓,左右有牛公祠、劉公祠。廟內蒼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著名的如刻有回鶻文(即古代維吾爾族文)的高昌王世勛碑,刻有回紇文的西寧王忻都公神碑和西夏碑,尤以西夏碑為最珍貴,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文廟西以大成殿為主,前有伴池、狀元橋,后有尊經閣,中有靈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賢祠。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三寬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頂置九脊,鴟吻螭獸俱全,脊皆以纏枝蓮紋磚砌筑。正脊中設橋形小珠。屋面盡覆琉璃筒板瓦。檐下為五鋪作雙抄雙平昂。柱頭、補間鋪作華麗,欞格隔扇、腰華板、裙板等皆有簡單雕飾。周圍繞以回廊、高臺基,大有莊重、肅穆、文雅之風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