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錯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和那曲地區班戈縣之間,是西藏第一大內陸湖,也是我國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
納木錯又叫納木湖、騰格里海、騰格里湖。蒙語騰格里,意為“天”,這是因為湖水湛藍明凈如無云的藍天,所以名之。藏語錯即湖的意思,“納木錯”意為天湖、靈湖或神湖,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是藏傳佛教的著名圣地。
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從湖東岸到西岸全長70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寬30多公里,總面積為19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最深處約33米以上。海拔比南美洲安第斯山著名的高山湖——的的喀喀湖高出近1000米。
納木錯的資源相當豐富,蘊藏著豐富的礦產,例如食鹽、堿、芒硝、硼等,藏量均很大。湖中盛產魚類,細鱗魚和無鱗魚成群結隊在湖里游弋,主要是鯉料的裂腹魚和鰍科的條鰍。這些魚和平原地區的同類魚不一樣,是200萬年以來,由這里 原有的魚類,隨著地殼地隆起,適應高原的特殊環境,逐步變異演化而來的。有些魚還保留著頭大尾短的原始特征。
納木錯是第三紀未和第四紀初,喜馬拉雅山運動凹陷而形成的巨大肖盆,后因西藏高原氣候逐漸干燥,納木錯面積大為縮減,現存的古湖巖線有三道,最高一道距現在的湖面約80余米。納木錯湖的周圍是廣闊無垠的湖濱平原,生長著蒿草、臺蘚、火絨草等草本植物,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全年均可放牧。
納木錯的東南部是直插云宵、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側倚偎著和緩連綿的高原丘陵,廣闊的草原繞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寶鏡,鑲嵌在藏北的草原上。由于氣候高寒,冬季湖面結冰很厚,至翌年5月開始融化,融化時裂冰發出巨響,聲傳數里,亦為一自然奇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