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邯鄲石刻博物館民風民俗簡介
|
元霄節蕩秋千
邯鄲西部一帶城鄉百姓有過元霄佳節蕩秋千的習俗。時節自正月初十搭秋千架開始,蕩秋千的高潮卻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兩日。每逢元霄佳節前后,邯鄲西部一帶的百姓便家家產戶搭起秋千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同蕩秋千。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將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蕩秋千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象朝鮮民族的習俗。蕩秋千有單人蕩、雙人蕩、坐蕩、立蕩等幾種形式。平常的蕩法比較簡便,但此地還有比較特殊的秋千,一是蕩木驢,一是過梁悠,一是板不煞。過梁悠和板不煞比較復雜,可蕩出花樣,秋千的架法也與平常不同。由于蕩秋千既可鍛煉身體,又能增添娛樂氣氛,所以,邯鄲一帶的蕩秋千活動持續傳到如今,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冀南扇鼓舞
在邯鄲、邢臺以及石家莊所轄的一些縣市,每逢舉行民間廟會,有以扇鼓舞做為敬神舞蹈的習俗。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馬鞭這2種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組成,鼓面是一個圓鐵環,其上張覆羊皮,鼓把是一鐵棍,下端有鐵環,環上掛小銅鈴,其形頗像團扇,故稱扇鼓。打扇鼓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隨舞步節奏邊移進邊晃動扇鼓,使把上裝飾的銅鈴發出響聲,同時按音響節奏以鞭擊鼓,作出各種舞蹈動作。打扇鼓載歌載舞,參演人數一般不少于8人,演出者不受性別和年齡的限制,但冀南地區每逢廟會,打扇鼓者多為中老年婦女,她們拋開平日繁多的家務和顧忌一舞開懷,因而打扇鼓又被說成是冀南農婦的狂歡節。每逢廟會舉行,各種扇鼓的劇目就鋪開來演。劇目一般是情節完整、故事性較強的歷史傳說形成的戲曲故事,上演較多的劇目有《接總兵》、《接天兵天將》、《接九家仙姑》等,均是頗受農民群眾喜愛的劇目。 |
→邯鄲石刻博物館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 在邯鄲西部有元宵節蕩秋千的習俗,從正月初十開始搭建秋千架,到十四、十五兩天的蕩秋千高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參與了這一活動。屆時,各個村鎮之間還將舉行蕩秋千比賽。
乞巧節 農歷二月初二 在磁州附近的山村里至今還有二月二乞巧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結伴到附近的小山上自制“乞巧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煮米粥都行,最重要的一項是到旁邊的灌木叢中找一種紅色的野生植物果實,(相傳這種果實有讓人手變巧的功能),將其放入鍋中,然后每一個姑娘都蒙住眼睛,用筷子夾著吃,每人吃之前鍋里都要保證有7個,吃到的越多,手就會越巧。
叢中花會 農歷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 叢中是邯鄲的一個鎮,早在明太祖年間,這里就開始舉行民間花會表演。花會表演分為四組,共有20多種表演形式,如造型藝術、武術、雜耍等,內容都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老故事或歷史故事為主。屆時在大街小巷都可欣賞到精彩的演出,人們往來穿梭,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六月六敬谷神 農歷六月初六 在邯鄲西部的武安一帶至今還流行著敬谷神的習俗。六月六前后,當地農民所種的谷苗都已出穗,遠遠望去一片金黃。為了慶祝,也為了祈求來日的風調雨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饃、豆包,并把自家蒸出的饃帶到自家的地里,以祈求五谷神能賜給人們一年的好收成。 |
→邯鄲石刻博物館民族風情指南
→邯鄲石刻博物館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