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南陽在陰歷三月的上巳日舉行禊祓祭祀活動,南陽有對水旱諸神的祭祀風俗門票 20元/人。
南陽民間歌曲有數千年的積蘊,又分布在寬約110公里,長約150公里的十三個縣(市),有山歌、號子、田歌、小調、燈歌、兒歌、以及風俗歌、叫賣調等,品種繁多,風格多樣,各異,其區劃自然呈現出紛雜多變的局面。南陽民歌伴隨著民間歌舞,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演變發展著。民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伴侶,婀娜多姿,繁榮昌盛。每逢佳日,于是“齊僮唱分列趙女;坐面歌兮起鄭舞”、“春日司牧,迎春于東郊,社民管弦前導,官民皆簪彩花,兒女鮮衣,競觀土牛,老農察形色以占牧,元宵沿戶張燈為樂“。不虧”歌舞之鄉“之美稱。
鑼鼓曲流行于淅川縣。因用鑼鼓伴奏得名。又稱“地燈曲”。是用民歌連綴說唱故事的形式。曲調多是流行于當地的民間小調、山歌、田歌、號子。有[四六句]、[下河調]、[哭五更]等60多種。曲目多為勞動生活及愛情故事內容。如《小寡婦上墳》、《石榴燒火》、《打牙牌》、《吳三保游春》等。70年代,淅川縣曲藝隊將其搬上舞臺演唱。鑼鼓曲還流行于陜西的商南和湖北的隕陽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