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宏民族風情瀏覽區民風民俗簡介
|
景頗族“目腦縱歌”節 農歷正月十五 “目腦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舉行,為期3─7天,是一個追溯自己民族起源、驅惡揚善、預祝吉祥、慶祝豐收的大型歌舞會,有萬人舞會之譽。每到節日,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著“目腦柱”且歌且舞,旋律雄渾有力、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傳說:傳說目腦縱歌是鳥兒向太陽鬼學來的歌舞,而景頗人又向鳥類學會此舞。為了流傳后世,他們把舞形圖案刻畫在目腦柱上。
相關介紹: 1、“目瑙”是景頗語,“縱歌”為載瓦語直譯,意為“大家一起來跳舞” 。 2、目瑙縱歌按內容可分為木代目瑙(祭祀木代貴)、達如目瑙(出征儀式)、克拉目瑙(重大迎賓、節慶儀式)、柱罷麗目瑙(祝壽儀式)以及共潤目瑙(起義儀式)等10種。 3、景頗族跳舞時忌諱客人在領舞者之前,或緊跟其后跳舞的,建議游客跟隨于大隊伍之后,或隊伍中央。
阿昌族的會街節和窩羅節 農歷十月二十六日、正月初四 會街節主要盛行于隴川縣的戶撒、臘撒等地,每年農歷十月二十六日舉行。屆時,人們抬著紙、竹制成的青龍、白象聚集會場,跳集體舞、耍青龍白象、歡慶豐收。 窩羅節盛行于梁河、潞西,內容為祭祀祖先,歌舞狂歡。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 傳說:傳說,此節是為了紀念阿昌始祖遮帕麻,是他用“窩羅牌坊”頂端高立著的神簡箭,射落了妖魔的假太陽,恢復了大地萬物的生機,拯救了人類。
|
→德宏民族風情瀏覽區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景頗族“目腦縱歌”節 農歷正月十五;阿昌族的會街節和窩羅節 農歷十月二十六日、正月初四 |
→德宏民族風情瀏覽區民族風情指南
→德宏民族風情瀏覽區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