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游記
幾日前,有幸能和兩位好友一同游覽位于鉛山縣中部的著名的道教名山--葛仙山.在此之前,我幾乎稱得上對這座山毫無概念可言,只是聽朋友說,葛仙山絕對是一個朝圣拜佛的好去處.基于我一直以來虔誠地信仰佛教,所以立刻變得向往起來. 臨行前,我們三人稍做準備,便踏上了開往鉛山縣的班車,三個半小時的車程不算長也不算短,在司機帶領我們一路搖晃中,到達鉛山已時至下午五時多.主要因為鉛山距葛仙山還有約五十公里的路程,即使到達葛仙山后也已經是夜晚,不便于上山.所以我們打算在鉛山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再前往葛仙山. 次日一早,我們一行五人(還有兩位鉛山的朋友)便驅車出發.公路兩旁盡收眼底的冬至景象,青黃不接,給人孤傲落寞的感覺,卻也有種廣袤無垠的美!大自然所賦予的奇特就是那樣讓人值得回味.車行將至一個時辰,經過幾個小縣的城間后,眼前不知道何時突然展現群山圍繞,很快,我們便到達了山腰,車子也只能開到這里.從這兒開始,無論誰都只能登階步行上山,同伴心告訴我,這兒離山頂還有十五里的山路,我被嚇了一跳,就算平路也要走很久啊,但我仍然顯得很興奮,因為我沒有爬過這座山,我對來到所有這樣的陌生環境都會懷有一股敬仰的心情,山是很神圣的,我認為!我們在山腰的小店中買好了鞭炮、香燭之類的東西便開始上山了, 我們五人當中,有三個人是不止一次來登過這座山的,而且當中有一個很好的向導.一路上,聽他們邊走邊說,指指點點. 我才知道,葛仙山又名蓮花山,白石山,幅員面積大約有1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322米.相傳為晉道士葛永璝與道友楊升賢在此山結茅為廬,煉丹修道,羽化成仙,因此而得名的. 我們現在所登的叫葛仙峰,是景區內的最高峰,預計將要三個小時才能到達山頂.可是還沒有爬到十分鐘,我就覺得有些體力不支了,青石板砌成的臺階陡峭而光滑,好不平整.這次我只是穿了一雙平底布靴,而沒有穿專門的登山鞋,現在才發現我太低估這座山了,卻也沒有其他辦法,只有繼續慢慢爬了.幸好到后來,偶爾也會有段稍平的山路,可以歇歇腳.這樣的時候才可以有心去瀏覽山中的景色,反而越來越不感覺到累.山路環山而繞,山中林木成群,很多樹叫不上名字,山路的另一邊,往往是不見底的涯谷、溝壑,只不過涯邊長出很深很厚的灌木、樹群,才消除了那樣居高臨下的恐懼感.這時,忽然聽見心在喊叫,我們都下意識地往對面山上一看,竟然看到好幾大株火紅的杜鵑花,在這樣嚴寒的冬季,開出如此鮮活的花朵,煞是美麗動人!周圍可見之處,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你可以想像,在那里面,一定住著很多的神仙.另一位同伴方一路上都在抓拍絕妙的風景,當他一有拿相機的舉動,我便很自覺地伸出手,因為我知道他一定會把他的衣服、水之類的東西往我這扔(大概是我長得比較像他家的菲傭的緣故).出乎意料的,我到也沒覺得很累,我想一定是有仙人相助. 走了近兩個小時,我們終于到了山門,拐過兩道彎,登階而上,一棵松樹立于石階正中,蒼翠挺拔.數十級之上,便可看到一座八柱式的大型牌樓,這就是葛仙山的門戶--接官亭.據記載,系明代嘉靖年間為迎接京官內閣大員而建,每有朝中大員或名士上山,道長要率全山道士在此恭迎,九十年代間曾修筑過,它集古代建筑造型藝術與現代建筑技術為一體,古樸典雅、雄偉壯觀.亭前亭后是數百級寬闊平整的登山步道,我們拾級而上,有一種步階登天的感覺. 此時也才真正感覺到山上的嚴寒,冰霜在背陽的地方隨處可見,剛才都還大汗淋漓,現在卻更加冷嗖嗖地.這樣的季節上山的人不是很多,到也避免了人多簇擁之感.不一會兒,我們便到達了山頂,卻發現,游人、香客已有不少.深山本屬避暑勝地,所以每年的六月至十月份也是葛仙山上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的時候,特別是八月二十相傳是葛仙壽誕等日,朝山進香者常達萬 人以上,想像那是何等的壯觀.從我們到達山頂,走進葛仙祠,也就看出這里的香火其實是長年不衰的.葛仙祠又有玉虛觀之稱,座東北朝西南,依山而筑殿.葛仙祠最大的殿是葛仙殿,殿門呈八卦形,殿門外兩邊是兩座大石獅守護于此,殿外平臺正中擱一鼎香爐,爐內香火十分旺盛. 走進殿內,隨即看見道觀正中端放的神像便是葛仙. 心只管喊著肚子餓,本該燒香拜佛卻被吃齋取代為上山要做的第一件事.因為玉虛觀的道人屬全真道,靈寶齋法科儀的戒律、威儀、玄章、表奏是道士修持的重要法度,所以觀內道人、執事以及來山的游人、香客一律食素.在這里,始終保持著"夫道家所先,莫道于齋"傳統齋觀,由于體力消耗太多,這頓齋飯也被我們公認為最美味的一餐了.用完齋后,我們便各自忙 起來,心和方兩人忙著為各自的姻緣抽簽,這可是他們上山的動力哦.真的沒有說錯,這里的神仙好多好多,我們在大葛仙殿點好香燭,便依次在葛仙殿、觀音殿、老君殿、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閣、龍王廟等一一拜過,求眾神保祐!這里所有殿閣的建筑結構相當嚴整,建筑規模宏偉,構思也很考究.每走進一座殿閣,我的心立刻十分虔誠起來,更唯恐自己的一舉一動對神靈有絲毫地不敬. 朝拜之后,我們走出葛仙祠,站在突出群峰的葛仙峰上,放眼望去,四方去山,清峻奇絕,群峰簇擁.遠處的圭峰、黃崗山、鵝湖山、七星山等大小山脈盡收眼底,真可謂"一覽眾山小"!此刻的我們早已把疲勞,煩惱忘到九霄云外,晴好的天氣,陽光下,眼前好一幅蕩氣回腸的天然壯觀景象.我們繼而登上位于大葛仙殿西北邊的紫云峰,聽他們說,春夏之季在此峰可以看到紫色的云海,故名紫云峰.雖然現在是冬季,由于這座山的山體位置特殊加上陽光的折射,山峰四面仍是云生霧起,仍然讓我感覺似山似海,時白時紫地極盡變化.處在這樣虛無漂渺、山舞云飛的意境當中,仿佛身臨仙境般,意味無窮,讓人不得不慨嘆大自然的奇妙,人又是何等地渺小啊!蒸騰于香爐峰頭的白云,正如葛仙祠香爐中繚繞的縷縷青煙,使神話般的座座仙山,顯得無比的美妙和浪漫! 由于山勢陡峭,我和方只能在步云亭歇下腳來,他們三人繼續爬上了舍身涯.心和方在兩座山亭里吶喊,遙相呼應.抒發著不勝快樂的心境,或許也是想宣泄僅有的一點點郁悶.再次會合后,我們繞葛仙祠旁的山路去觀賞了葛仙山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觀--碑林.葛仙山碑林共有兩處,走進一號碑林,看見周圍墻壁上一塊塊黑板大小的黑色墻碑,墻碑上刻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諸多經文,書藝精湛,刻工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幾步石階之上,便可看見二號碑林,它由一塊塊高2米左右的立體碑石布成八卦陣狀擺放.兩外碑林共有99件碑刻作品,是從一千多件向全國和海外征集的書法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呢.遺憾的是由于天氣嚴寒的緣故,二號碑林全部用厚厚的布套遮蓋住了,可能是為了避免凍壞碑石吧. 帶著些許遺憾我們走出碑林,穿過一路山路,看到有兩塊大石佇立在后山頂,兩石之間只隔著一拳的間隙,相傳是古人練劍之時,將其劈開的,只見大石上刻著"試劍石"三個字.近處有很多一般大小的石塊中間也都有這樣的間隙,像是劍鋒掃過的痕跡,還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卻又不得不相信呢.沿著兩旁蘆葦,灌木的山路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很有名的飛升臺,飛升臺上有兩層八方石柱仿古建筑,亭臺臨涯的一方僅用粗重的鐵索低低地栓在兩邊的石桿上.我不敢太靠近去看下面,站在懸涯旁邊會有一股想跳下去的沖動.據說葛仙是在這里飛升成仙的,所以他們開玩笑地說,若有人跳下去,葛仙會在半空中把人給接住的.雖是句玩笑話,但身在此處,我感覺到了一種屬于飛升臺的靈氣.此處視線范圍極廣,是一個看日出的絕佳之地,所以我們決定次日早晨在此觀賞日出. 此時,山中已近暮色,感覺上似乎比城市中夜得早些,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后,方拍了些落日的美,用完晚齋,聊了會兒,我們便早早地睡下了,為著明日的 次日凌晨五時,我們不畏嚴寒,都很自覺地起床了,雖然我很留戀被窩里的溫暖,但一起到劉心武老師說過的"一個人一生中,連一次滿懷喜悅地等待和欣賞日出的體驗也未曾有過,該是多么不幸啊!"我的無數次品味日落更加突顯從未有過欣賞日出的遺憾.所以,這一次這么好的機會,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再錯過了. 5點30分,我們披星戴月趕往飛升臺,半輪明月還懸在空中,星辰點點還眨著眼睛,我仰首飛升臺,巍然聳立,勢若接天.但見山影依稀,寒風吹過,樹影婆娑.我們縮著脖子,不停地跺腳或跑來跑去,在寒風中等待了一個小時,只因為不了解山上日出的時間,早起了一個小時了.大概6時40分的樣子,東方天際才有些微紅,幾色鐘后,慢慢地,露出一彎紅日,此時的天空中,藍白紅等多種色彩相間,,浮云即刻成了紅霞,云和山漸漸明晰可辯.我們站在試劍石旁,面向東方,盡情地觀賞變幻莫測的天際.遙望那遠山,層巒疊嶂,若隱若現,晨霧淡淡的繚繞在山間,像飄逸的輕紗,片片隨風微動.近處的山峰清晰可見,勁松挺拔傲立于陡峭的山涯,晨風中我張開雙臂,想要擁抱即將升起的太陽,擁抱群峰,擁抱大自然中美好的一切.近7時左右,旭日冉冉升起,漸漸變紅,又化作白耀的光芒,直射過來.頃刻間,我被一股溫暖籠罩,天邊的紅霞在瞬間融化,藍色的天幕更加顯得深遂無邊.我指著西邊仍懸在半空的月亮,叫他們看,此時才真正領悟古人詩詞"東西生日月,晝夜如轉珠"的用心之處,真是"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啊! 朝陽映照下的葛仙峰,體現出特有的明朗.我們從飛升臺,走過山路,踏過冰霜,走下石階,穿過大葛仙殿時,道人已誦完了早經. 上午九時左右,因為趕時間,我們便開始下山了,真的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啊!山路中悠悠的回憶,大伙好像都在心里緬懷什么似的,話語不多.我只覺得腳酸得不行,好幾次都幾乎邁不動步了,但又有一種慣性促使腳不停的往下走.想想在山上只不過呆了一天一夜,還未下山我便開始留戀這座山,不想離開這個地方了.但,怎么可能.所以,我想,下次如若還有機會,不,只要明年,如果那個抽到上簽的人來葛仙山還愿的話,我就可以隨之而來啦!哈哈!就這樣一路懷想著,我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來源于相約洎水) 『轉自: 原創: ⊿若有差錯,請來函更正』
幾日前,有幸能和兩位好友一同游覽位于鉛山縣中部的著名的道教名山--葛仙山.在此之前,我幾乎稱得上對這座山毫無概念可言,只是聽朋友說,葛仙山絕對是一個朝圣拜佛的好去處.基于我一直以來虔誠地信仰佛教,所以立刻變得向往起來. 臨行前,我們三人稍做準備,便踏上了開往鉛山縣的班車,三個半小時的車程不算長也不算短,在司機帶領我們一路搖晃中,到達鉛山已時至下午五時多.主要因為鉛山距葛仙山還有約五十公里的路程,即使到達葛仙山后也已經是夜晚,不便于上山.所以我們打算在鉛山休息一晚,第二天早上再前往葛仙山. 次日一早,我們一行五人(還有兩位鉛山的朋友)便驅車出發.公路兩旁盡收眼底的冬至景象,青黃不接,給人孤傲落寞的感覺,卻也有種廣袤無垠的美!大自然所賦予的奇特就是那樣讓人值得回味.車行將至一個時辰,經過幾個小縣的城間后,眼前不知道何時突然展現群山圍繞,很快,我們便到達了山腰,車子也只能開到這里.從這兒開始,無論誰都只能登階步行上山,同伴心告訴我,這兒離山頂還有十五里的山路,我被嚇了一跳,就算平路也要走很久啊,但我仍然顯得很興奮,因為我沒有爬過這座山,我對來到所有這樣的陌生環境都會懷有一股敬仰的心情,山是很神圣的,我認為!我們在山腰的小店中買好了鞭炮、香燭之類的東西便開始上山了,
我們五人當中,有三個人是不止一次來登過這座山的,而且當中有一個很好的向導.一路上,聽他們邊走邊說,指指點點. 我才知道,葛仙山又名蓮花山,白石山,幅員面積大約有1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322米.相傳為晉道士葛永璝與道友楊升賢在此山結茅為廬,煉丹修道,羽化成仙,因此而得名的. 我們現在所登的叫葛仙峰,是景區內的最高峰,預計將要三個小時才能到達山頂.可是還沒有爬到十分鐘,我就覺得有些體力不支了,青石板砌成的臺階陡峭而光滑,好不平整.這次我只是穿了一雙平底布靴,而沒有穿專門的登山鞋,現在才發現我太低估這座山了,卻也沒有其他辦法,只有繼續慢慢爬了.幸好到后來,偶爾也會有段稍平的山路,可以歇歇腳.這樣的時候才可以有心去瀏覽山中的景色,反而越來越不感覺到累.山路環山而繞,山中林木成群,很多樹叫不上名字,山路的另一邊,往往是不見底的涯谷、溝壑,只不過涯邊長出很深很厚的灌木、樹群,才消除了那樣居高臨下的恐懼感.這時,忽然聽見心在喊叫,我們都下意識地往對面山上一看,竟然看到好幾大株火紅的杜鵑花,在這樣嚴寒的冬季,開出如此鮮活的花朵,煞是美麗動人!周圍可見之處,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你可以想像,在那里面,一定住著很多的神仙.另一位同伴方一路上都在抓拍絕妙的風景,當他一有拿相機的舉動,我便很自覺地伸出手,因為我知道他一定會把他的衣服、水之類的東西往我這扔(大概是我長得比較像他家的菲傭的緣故).出乎意料的,我到也沒覺得很累,我想一定是有仙人相助. 走了近兩個小時,我們終于到了山門,拐過兩道彎,登階而上,一棵松樹立于石階正中,蒼翠挺拔.數十級之上,便可看到一座八柱式的大型牌樓,這就是葛仙山的門戶--接官亭.據記載,系明代嘉靖年間為迎接京官內閣大員而建,每有朝中大員或名士上山,道長要率全山道士在此恭迎,九十年代間曾修筑過,它集古代建筑造型藝術與現代建筑技術為一體,古樸典雅、雄偉壯觀.亭前亭后是數百級寬闊平整的登山步道,我們拾級而上,有一種步階登天的感覺. 此時也才真正感覺到山上的嚴寒,冰霜在背陽的地方隨處可見,剛才都還大汗淋漓,現在卻更加冷嗖嗖地.這樣的季節上山的人不是很多,到也避免了人多簇擁之感.不一會兒,我們便到達了山頂,卻發現,游人、香客已有不少.深山本屬避暑勝地,所以每年的六月至十月份也是葛仙山上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的時候,特別是八月二十相傳是葛仙壽誕等日,朝山進香者常達萬 人以上,想像那是何等的壯觀.從我們到達山頂,走進葛仙祠,也就看出這里的香火其實是長年不衰的.葛仙祠又有玉虛觀之稱,座東北朝西南,依山而筑殿.葛仙祠最大的殿是葛仙殿,殿門呈八卦形,殿門外兩邊是兩座大石獅守護于此,殿外平臺正中擱一鼎香爐,爐內香火十分旺盛.
走進殿內,隨即看見道觀正中端放的神像便是葛仙. 心只管喊著肚子餓,本該燒香拜佛卻被吃齋取代為上山要做的第一件事.因為玉虛觀的道人屬全真道,靈寶齋法科儀的戒律、威儀、玄章、表奏是道士修持的重要法度,所以觀內道人、執事以及來山的游人、香客一律食素.在這里,始終保持著"夫道家所先,莫道于齋"傳統齋觀,由于體力消耗太多,這頓齋飯也被我們公認為最美味的一餐了.用完齋后,我們便各自忙 起來,心和方兩人忙著為各自的姻緣抽簽,這可是他們上山的動力哦.真的沒有說錯,這里的神仙好多好多,我們在大葛仙殿點好香燭,便依次在葛仙殿、觀音殿、老君殿、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閣、龍王廟等一一拜過,求眾神保祐!這里所有殿閣的建筑結構相當嚴整,建筑規模宏偉,構思也很考究.每走進一座殿閣,我的心立刻十分虔誠起來,更唯恐自己的一舉一動對神靈有絲毫地不敬.
朝拜之后,我們走出葛仙祠,站在突出群峰的葛仙峰上,放眼望去,四方去山,清峻奇絕,群峰簇擁.遠處的圭峰、黃崗山、鵝湖山、七星山等大小山脈盡收眼底,真可謂"一覽眾山小"!此刻的我們早已把疲勞,煩惱忘到九霄云外,晴好的天氣,陽光下,眼前好一幅蕩氣回腸的天然壯觀景象.我們繼而登上位于大葛仙殿西北邊的紫云峰,聽他們說,春夏之季在此峰可以看到紫色的云海,故名紫云峰.雖然現在是冬季,由于這座山的山體位置特殊加上陽光的折射,山峰四面仍是云生霧起,仍然讓我感覺似山似海,時白時紫地極盡變化.處在這樣虛無漂渺、山舞云飛的意境當中,仿佛身臨仙境般,意味無窮,讓人不得不慨嘆大自然的奇妙,人又是何等地渺小啊!蒸騰于香爐峰頭的白云,正如葛仙祠香爐中繚繞的縷縷青煙,使神話般的座座仙山,顯得無比的美妙和浪漫!
由于山勢陡峭,我和方只能在步云亭歇下腳來,他們三人繼續爬上了舍身涯.心和方在兩座山亭里吶喊,遙相呼應.抒發著不勝快樂的心境,或許也是想宣泄僅有的一點點郁悶.再次會合后,我們繞葛仙祠旁的山路去觀賞了葛仙山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觀--碑林.葛仙山碑林共有兩處,走進一號碑林,看見周圍墻壁上一塊塊黑板大小的黑色墻碑,墻碑上刻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諸多經文,書藝精湛,刻工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幾步石階之上,便可看見二號碑林,它由一塊塊高2米左右的立體碑石布成八卦陣狀擺放.兩外碑林共有99件碑刻作品,是從一千多件向全國和海外征集的書法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呢.遺憾的是由于天氣嚴寒的緣故,二號碑林全部用厚厚的布套遮蓋住了,可能是為了避免凍壞碑石吧.
帶著些許遺憾我們走出碑林,穿過一路山路,看到有兩塊大石佇立在后山頂,兩石之間只隔著一拳的間隙,相傳是古人練劍之時,將其劈開的,只見大石上刻著"試劍石"三個字.近處有很多一般大小的石塊中間也都有這樣的間隙,像是劍鋒掃過的痕跡,還真是讓人不可思議卻又不得不相信呢.沿著兩旁蘆葦,灌木的山路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很有名的飛升臺,飛升臺上有兩層八方石柱仿古建筑,亭臺臨涯的一方僅用粗重的鐵索低低地栓在兩邊的石桿上.我不敢太靠近去看下面,站在懸涯旁邊會有一股想跳下去的沖動.據說葛仙是在這里飛升成仙的,所以他們開玩笑地說,若有人跳下去,葛仙會在半空中把人給接住的.雖是句玩笑話,但身在此處,我感覺到了一種屬于飛升臺的靈氣.此處視線范圍極廣,是一個看日出的絕佳之地,所以我們決定次日早晨在此觀賞日出.
此時,山中已近暮色,感覺上似乎比城市中夜得早些,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后,方拍了些落日的美,用完晚齋,聊了會兒,我們便早早地睡下了,為著明日的 次日凌晨五時,我們不畏嚴寒,都很自覺地起床了,雖然我很留戀被窩里的溫暖,但一起到劉心武老師說過的"一個人一生中,連一次滿懷喜悅地等待和欣賞日出的體驗也未曾有過,該是多么不幸啊!"我的無數次品味日落更加突顯從未有過欣賞日出的遺憾.所以,這一次這么好的機會,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再錯過了. 5點30分,我們披星戴月趕往飛升臺,半輪明月還懸在空中,星辰點點還眨著眼睛,我仰首飛升臺,巍然聳立,勢若接天.但見山影依稀,寒風吹過,樹影婆娑.我們縮著脖子,不停地跺腳或跑來跑去,在寒風中等待了一個小時,只因為不了解山上日出的時間,早起了一個小時了.大概6時40分的樣子,東方天際才有些微紅,幾色鐘后,慢慢地,露出一彎紅日,此時的天空中,藍白紅等多種色彩相間,,浮云即刻成了紅霞,云和山漸漸明晰可辯.我們站在試劍石旁,面向東方,盡情地觀賞變幻莫測的天際.遙望那遠山,層巒疊嶂,若隱若現,晨霧淡淡的繚繞在山間,像飄逸的輕紗,片片隨風微動.近處的山峰清晰可見,勁松挺拔傲立于陡峭的山涯,晨風中我張開雙臂,想要擁抱即將升起的太陽,擁抱群峰,擁抱大自然中美好的一切.近7時左右,旭日冉冉升起,漸漸變紅,又化作白耀的光芒,直射過來.頃刻間,我被一股溫暖籠罩,天邊的紅霞在瞬間融化,藍色的天幕更加顯得深遂無邊.我指著西邊仍懸在半空的月亮,叫他們看,此時才真正領悟古人詩詞"東西生日月,晝夜如轉珠"的用心之處,真是"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啊!
朝陽映照下的葛仙峰,體現出特有的明朗.我們從飛升臺,走過山路,踏過冰霜,走下石階,穿過大葛仙殿時,道人已誦完了早經. 上午九時左右,因為趕時間,我們便開始下山了,真的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啊!山路中悠悠的回憶,大伙好像都在心里緬懷什么似的,話語不多.我只覺得腳酸得不行,好幾次都幾乎邁不動步了,但又有一種慣性促使腳不停的往下走.想想在山上只不過呆了一天一夜,還未下山我便開始留戀這座山,不想離開這個地方了.但,怎么可能.所以,我想,下次如若還有機會,不,只要明年,如果那個抽到上簽的人來葛仙山還愿的話,我就可以隨之而來啦!哈哈!就這樣一路懷想著,我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來源于相約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