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故里三義宮游記
兩個周末前,應涿州電視臺的邀請,我們部門一行十余人在領導的帶領下前往這個號稱天下第一州的小城游玩交流.順著京石高速南下,兩旁的樹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過了盧溝橋后,兩邊的新盤,如大寧山莊等也一片片撥地而起,車過竇店,以前兩年,這里的房子才一千多,現在四五千也有了,真是世事難料.只開了一個小時,車從涿州出口出去之后,先到中央電視臺涿州影視基地看了看,接著就穿城而過.涿州修在拒馬河的南岸上,應該是城小而堅,當年在軍閥混戰時,傅作義才能以守城得名.城市在京漢鐵路以西,京石高速更在鐵路的東邊,因此這個城市除了老城外,一直向東發展,形成了一條十幾公里長的范陽大街,很是風派,而且整潔得很,比起北京的一般城區來顯得不差,而且綠樹真綠,綠得健康,而天還是難得的藍.街道上很是繁華,在舊城中心的地方有一個鼓樓廣場,可惜這次沒有時間去看一看. 我們從這條大道上穿過,一到舊城的西面,也就是環城西路,農村的景象撲面而來,這里不是城區發展的方向,西面就是山了.但路很好走,據說就是未修高速前的京保老路.一拐就到了路邊的一個村子,樓桑廟村,以前看三國演義知道劉備故里有一株大桑樹,如傘蓋一般,也是劉備發跡的一個預兆吧.村子里也很整齊,旅游的原因吧,河北農村的幾乎成平頂的房子是這里的特色.村中有一整修得很好的停車場,這就是三義宮了.我現在家住三義廟,想來以前也有這樣一座殿宇吧. 外面的牌子上寫著,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實令人起敬.從大門內的的簡介看來,這是一座起源于隋代的廟 宇,不過從門口的風格看,至多是晚清.在入門的時候,還有些麻煩,因為20塊一張門票,看門的一定要等到領導開車來才敢放行.領導來了,講解也來了,很熱情,想來是我們沾了當地同行的光.一聽才知道,乾隆皇帝也到過這里還題過辭,不過,這里的東西,在文革早期就被一掃而空了現有的建筑都是近年修復的,難怪都很別扭,一個個殿的題字也丑得緊.這種仿古建筑也能夠稱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持單位? 這就是主殿嗎,名字都忘記了,總之這些殿里都有一些等人高些的現代塑像,大致是入四川前一批,關張手下各有一批,還有一批后三義,劉禪為首,張苞關興次之并座,孟達也在里面,不知是何道理?可能是普及歷史科學吧?內容基本不用看,只有個別的當地傳說沒有聽說過,也是不經,至于當地人視若奇寶的風雨竹,更是不經,那里哪有這種寫法的東西. 這叫九龍碑,據說是這三義宮里唯一的完整古物了.底座有九條龍,與北京的那些龍座不同,這是一座明碑,正德年間所立,不知是否為朱壽大將軍從游者好事而為之?總之,體積很大,幾乎是一個正方的截面,比一般的碑厚重許多,字跡還清晰可辨,不過,好象很久沒有人拓了,很白,基本看不清楚字,這與北京的那些拓得黑黑的乾隆御碑差得很多,加之日頭很盛,碑文又特高,因此沒有通讀.作為導游,總要講些不經的東西,也不管來的是文盲還是教授.他們的故事,就是在砸廟的時候,用馬拉倒舊碑,唯獨此碑未倒,而且次日馬也死了,于是不敢再拉.我想,拉不倒應該與碑身過于厚重有關吧. 據說,這就是當年三人結義之處,這個碑一看就不出二十年,而這塊石板尤其可疑.據說下面就是張飛放肉之處,說到此,導游又給三國演義演義了一把,如張飛手捏綠豆面等.這塊石板,我看就是一塊普通的橋板,不知什么時候得了道,升任為千古義石了,所說臺灣來的某某將軍,某某國代都在此叩頭,當然,我們這一行人沒有一個叩頭,也沒有一個進香的.只是在這新古跡的邊上,每三人合影留念,陪同的幾位同仁也重復了可能已經有了多少次的合影. 為了應景,這里的后園中兩側都是桃樹,但可惜過于幼小,還不如哪個街心公園的樹高,記得上中學時,禮王府花園外的野桃樹已經有好幾握粗了.通通看來,這個宮里最老的兩棵松樹也不會超過50年 文化就是產業,但這個天下第一州的旅游業卻很一般.其實這里的古跡還是很多的,城內有遼塔,盧植墓,據說韓國的前總統認這個祖地,現作總統也是一樣從這里出去的支派.據說還有城墻,也應該很可一觀.在三義宮的過殿里,也不失時機地擺了些紀念品和土特產,這區的盧馬的腳下就是各種與三國有關的酒.不過,中午喝酒的時候,主人講,其實涿州最后一家酒廠已經倒閉多年了,所有這些都是外地的產品,其中現在賣得較好,也是當天中午喝的張飛家(注意:不是張飛家酒)也是四川產的.談到當年的酒廠興衰,也很有感慨.這酒在店里賣180,一頓干了四瓶. 『轉自:酷訊旅游網 原創: ⊿若有差錯,請來函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