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游
惠安崇武有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石頭古城,有奇幻千姿的山海景觀,有巧奪天工的石雕工藝,有追溯古韻耐人尋味的民風民俗 它以奇特秀麗的風光吸引著中外游客,人們贊譽崇武是 南方的北戴河 ,已被列入福建省12個旅游精品工程和泉州市十大風景區之一 今年7月中旬,筆者陪同一位客人,從泉州驅車去崇武,不到一小時就抵達崇武古城 這座石頭城,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戰火硝煙,依然以巍峨雄姿屹立在東海之濱,成為全國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跡 來到崇武,我同朋友登上古城墻上的國際航標燈塔 這座古城高7米,墻基5米寬,周長2567米,內砌2至3道跑馬道,有1304個城垛 站在古城高處眺望古城全貌,面對茫茫大海,令人心曠神怡 乍看三面環海的崇武半島,猶如一柄利劍伸進大海 古城北面城墻下,有個長達2公里的金黃色細沙的海灘,灘平浪靜,雅稱 半月沉灣 ,是難得的天然海邊浴場 海灘前面是碧波萬頃,背后是翠林如屏,這沙灘猶如一條巨大的金項鏈,點綴在高聳海疆的古城下,景致十分迷人 從古城燈塔處沿著跑道往下行走幾百米,游客可以在古城南城門,觀看莊嚴肅穆 古色古香的關帝廟 我們來到南城門外,觀看 炮擊處 的彈痕 這是當年日本侵略軍戰艦開至崇武港口,炮擊崇武城的見證 駐足此地,人們就會領略到古人興修古城的緣故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抵御外來侵略的英雄氣概 距離古城南城門不到一箭之地,便是景觀奇特的 海門深處 ,這里有一條石壁連綿 石色殊然不一的石路,從陸地直通大海 據一位地質學家撰寫的一篇文章說,大陸與臺灣島原來是連接在一起的,只隔一個平緩的谷地平原 由于地殼變遷,海水淹沒,形成大陸與臺灣隔海相望 由此可見 海門深處 有一條路直通臺灣海峽的傳說是不無道理的 從 海門深處 景點出來,我們來到古城下新創建的 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城 這個總面積9公頃的博覽城,陳放著崇武百家石雕廠工匠精心雕琢的石雕藝術品,展示著惠安石文化的風采,其技藝精湛 形神兼備 風格獨特,令人嘆為觀止 配套工程服務小區,為游人提供綜合服務 游客在這里可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海鮮魚貨或捎帶幾件極有保存價值的工藝品 從博覽城向海灘漫游,在導游的指引下,我們觀看全國最大的巖雕作品 大地藝術 這是崇武旅游風景區文化品味極高的景點 我國著名巖雕藝術家洪世清教授以古城下海灘上的礁石和崖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繼承和運用秦漢的古樸 粗獷和殘缺美的巖雕遺風,創作出充滿靈性 具體與抽象之間的各種藝術形象 魚龍窟 其作品有各類形態的魚 蟹 蝦 龜等海生動物170多件,散布在古城下長1200米的海濱上 位于海門亭下的大石龜,是利用海浪退潮時間雕琢的,長23米,寬15米,是當代全國最大的石龜巖雕 每當來潮時,大石龜在浪潮中時隱時現,酷似大海龜登陸 這只號稱 天下第一龜 深得游人贊譽 更惹人喜歡的那小塊礁石琢成的各類魚蝦,有的如浪中覓食,有的悠閑如靜 這海浪中的水族,成為古城又一道風景線 在海邊礁崖上,還鐫刻著當代中國書畫家劉海粟 劉開渠 朱屺贍 沙孟海等十多位名家盛贊崇武海天偉觀的題詠,其間摩崖石刻29處 當游客欣賞巖雕后,再來品賞其精辟的名句和墨寶時,真是令人爽心悅目 我們漫步于古城下的沙灘,面對磅礴蔚藍的大海,回眸石雕博覽城和海濱巖雕怎能不感慨萬千呢! 我們從古城外來到古城里擁擠的居住區,這座占地面積僅半平方公里的小城堡里有20多座建筑各具特色的寺廟庵堂,幾十座官邸 宗祠館堂,還有200多座古厝 這些建筑物,記錄了崇武小鎮的開發歷程,也表現了崇武工匠的高超藝術 其間,在青苔染石的古厝群中,聳立著紅磚綠瓦別墅式的新房樓宇 城內的居民已逐漸少了,他們有的在城外辦廠 經商,有的在外地工作 穿過城內石磚路,來到崇武新大街 古鎮新街一派繁榮的景象 從崇武大街往西或向北,就是崇武石雕工業區,以行政村為單位分為5個石雕工業區點綴著全鎮500多家大大小小的石雕廠 不用介紹,陳列在惠崇公路兩側五里石雕長廊,那千姿百態的待運出口的各種石雕品足以說明惠安 石頭王國 之稱名不虛傳 我們在崇武石雕工業區轉一圈后,又驅車登上大乍民俗村,看到大乍東山豎起一座高20米的惠東女石雕像 這巨大的石雕像,風姿綽約地佇立于90多米高的東乍山頂峰,她仰首挺胸,面向遼闊無垠的大海,是等待著歸帆的漁汛,還是緬懷臺島的親人 是沉思歷史,還是憧憬未來 雖然民俗村的建設正在起步中,但可以預料,這里將會成為中外游客新的聚焦點 『轉自: 原創: ⊿若有差錯,請來函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