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簡介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的蘇州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現轄4區(平江、滄浪、金閶、郊區)6市(常熟、張家港、昆山、吳江、太倉和吳縣市),面積8488平方公里,城區為66萬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571萬。 公元前514年,吳大夫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為吳王建造闔閭大城。四周城墻開有八座陸門,以象天之八風,八座水門,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尋。城內府衙、兵營、庫房、作坊、市場、民居、和娛樂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積約為14平方公里,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整體呈長方形雙棋盤式。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景色宜人。隋開皇九年,始名蘇州。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流經蘇州,給東方威尼斯增添了新的魅力。此名自隋唐沿用至今。蘇州城形成 早、規模大、變遷小,水陸并行,河街相鄰。古城區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故而蘇州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
蘇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歷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在吳縣唯亭鎮北2公里,陽澄湖南岸的草鞋山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發現陶、石、骨、玉等生活、生產和裝飾用品1100多件。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紡織殘品(葛),表明蘇州一帶是中國紡織的發祥地之一。
蘇州現有69座古典園林,其中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和環秀山莊最著名。蘇州園林藏而不露,為退避塵囂的場所。它們揉合了道、釋、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蘇州園林藝術充分代表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其造詣之高,世無倫比。 蘇州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得天獨厚不完全是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還在于她的文化積淀的深厚;地理的優勢是得于天,文化的優勢是得于人,天人合一形成了蘇州這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蘇州古城東臨上海,西接太湖,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年平均氣溫在15.7℃,地屬溫帶,有明顯的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屬于平原丘陵區。古城面積14.2平方公里,東西窄,南北寬,呈長方形。城周有內外兩條護城河,四周有水陸城門7座,陸城門1座。雖然古老的城墻大多被毀壞,城門也拆除幾盡,但最古老的盤門水陸城門仍保留完好,護城河及水巷、小巷并行的仍可見到。蘇州城內河道眾多,總長35公里,在這些寬寬窄窄的河面上有各式拱橋、梁橋186座。所以13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游過蘇州后,稱蘇州為“東方的威尼斯”,從此這個美譽就一直沿用至今。
蘇州古城歷經2500年歷史的洗滌,所體現出來的城市形象相當有個性:房屋都是清一色的白墻和黑灰色的瓦,仿照蘇州古典園林粉墻黛瓦的建筑特色。蘇州的園林是蘇州的驕傲,明清時期,蘇州有園林271處,目前存有六十多處。蘇州的園林為什么多而精呢,這和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蘇州的地理、人文都有關系。蘇州在隋唐時期經濟已經非常發達,僅次于長安,經濟的發達奠定了文化的發展。隨著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范仲淹創建了宋代歷史上第一個、又是規模最大的的地方學府——蘇州文廟府學。蘇州真正成了文人薈萃之地。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了科考,不論是衣錦還鄉還是告老退隱,他們在蘇州營造了一個與自然相融、與天地共存的生活空間,他們把文學、書畫以及對生命的理解滲透到園林中。所以,蘇州園林不只是物質的空間,更是古代文化人精神的世界。和蘇州園林密切相關的還有昆曲、評彈、吳歌。昆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以其文雅的吐詞、柔糯的唱腔、舒緩的節奏與蘇州園林貼切的糅為一體;評彈是一門具有戲劇性、文學性和音樂性的綜合性說唱藝術,它不僅唱腔曲調動聽,而且注意文字,能雅俗共賞,深受社會各階層喜愛;吳歌為江南民間歌謠的總稱,以清新委婉的曲調和吳儂軟語的地方特色而名傳遐邇。
另外,蘇州又是“富庶之邦”,物產富饒。蘇州土地肥沃,農耕發達,種植水稻、麥子、油菜、蠶桑、豆類、蔬菜等作物。水稻產量全國領先,米質精良,且有蘇御糯等名品。秀麗多姿的太湖流域物產尤為豐富:洞庭紅桔、枇杷、楊梅、銀杏、茶葉、莼菜等花果久負盛譽,魚類品種繁多,以銀魚、白蝦、白魚最為有名,被譽為“太湖三白”。另外,蘇州陽澄湖的大閘蟹也因其個大味美馳名中外,素有“蟹王”之稱,章太炎夫人湯國梨有詩贊道:“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所以說蘇州是典型的“魚米之鄉”。栽桑養蠶是又一盛事,“鄉間無曠土,春夏之交,綠蔭彌望”。蘇州地區氣候濕潤、四季分明,蠶繭質量好。曾有“日出萬匹,衣被天下”之譽的蘇州,絲綢產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強,出口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無論質量和產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是有名的“絲綢之府”。
隨著蘇州經濟的發展,在蘇州古城的東面和西面又分別擴出了兩個大區域:中新合作的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美國《商業周刊》羅列的世界九大新興工業城市,亞洲地區唯一的一個就是蘇州。蘇州已經成了國際投資的熱點,高新技術集中的區域。只要走出古城,撲面而來的是現代化的氣息以及和國際接軌的城市管理。所以現在的蘇州很大,全市面積8488平方公里,下轄五個縣及市和八個區,總人口有580萬。昨天的小蘇州已經發展為大蘇州,她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年輕的現代化城市。
總之,蘇州是一部書,是需要細細品味的書。蘇州的一山一水、一橋一塔、一街一巷,都寄寓著美的傳說和人生的哲理,會喚起人們無盡的遐思。雄奇的虎丘,記載著吳越春秋的史實;寒山寺的鐘聲,將《楓橋夜泊》的詩韻傳送萬里;范仲淹動人的故事,會讓人們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假山假水城中園”的古城和“真山真水園中城”的新區、園區,使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相相映生輝,展示了蘇州美好的明天!
杭州簡介
杭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全市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轄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濱江、蕭山、余杭8個區,臨安、富陽、建德3個縣級市,桐廬、淳安2個縣。以香樟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于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于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擁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自然風光情系天下眾生。
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觀同樣豐富多彩,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簾玉帶、煙柳畫橋,或萬千姿態、蔚然奇觀,或山青水秀、風情萬般,尤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王廟、西泠印社、龍井、虎跑等最為著名。“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上海簡介 上海簡稱滬,市區面積3925平方公里,人口1674萬。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倚東海之濱,向東是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與美國的西海岸隔海相望,南臨杭州灣,西與富庶的江蘇、浙江兩省毗鄰,北界黃金水道長江入海口,正當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上海境內的崇明島,面積1041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島。
上海共轄16個區(中心城區10個: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和浦東新區,近郊區3個:寶山、嘉定、閔行,遠郊區3個:松江、青浦、金山),3個縣(南匯、奉賢、崇明)。
上海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宋代有了“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1271年)置上海縣,建城已有710年的歷史。1843年鴉片戰爭后,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與租界。當然,上海還是一座具有優秀文化傳統與人文歷史的城市。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歷史名人的活動足跡,現在的市區內,還保留有徐光啟、黃道婆、孫中山、宋慶齡、魯迅等人的故居或紀念地。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均與上海有關,如小刀會起義、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五卅慘案、八一三淞滬抗戰等等。外灘長堤,沿江而筑的那一幢幢被稱作“萬國建筑博覽”、具有濃郁歐洲風格的古老建筑,名聞遐邇!她們訴說著上海的過去,也為都市增添了一份浪漫神秘秘的韻致。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作為黨的誕生地,更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獨特的光彩。
上海也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19世紀中葉以后,上海出現了機器制造業、蠶絲業、面粉加工業、航運業、印刷業等民族企業,為上海城市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尤其是建國后五十多年來上海人民的共同努力與建設,如今的上海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企業所涉及的行業包括機械加工、冶金、電子、儀表、化工、船舶制造、輕工、紡織、航天航空、醫藥及醫療器械、印刷、食品加工、服裝、石油化工等,重、輕工業各行門類之全堪稱中國之最。產品不僅滿足上海,支援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各國。另外,上海還擁有像寶鋼、金山石化、石洞口發電廠等國家大型企業,更增強了上海作為全國工業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后,虹橋、漕河涇、閔行、浦東等開發區的興起,一大批獨資、合資企業的迅猛發展給上海這個古老的工業城市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為遠東最大都市,上海素有“中國的商業櫥窗”之稱。經過近幾年的改造與建設,商業網點遍布全市各個角落,出門購物十分方便。這里擁有許多全國著名的“四街四城”: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四川路、西藏路、豫園、徐家匯、不夜城和浦東新上海商業城等,每天都吸引數百萬的中外游客。鬧市區人流如織,成為上海一大景觀,不僅給上海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體現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上海已同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對外開放迅速擴大,上海直接利用外資協議金額連續三年超過100億美元。世界上排名前100位的工業跨國公司已有半數以上投資上海。在滬開設的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和代表處已達200多家。上海的進出口貿易近年來平均每年增長20%以上。新興的金融證券、期貨交易、外匯和技術等全國性市場的建立,確立了上海作為全國資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同時也加快了上海經濟與國際接軌的步伐。1999年9月,“財富世界論壇”在上海舉行,2001年9月,APEC會議在上海舉行,上海作為新世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的地位已初步確立!
上海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是世界第三大港和我國水陸交通運輸的樞紐,鐵路有滬寧、滬杭線通往全國各地,5條國道和3條高速公路網連接內陸各省,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則將上海與全國各大、中城市以及世界各國連成一片。水上航運溯長江而上可達武漢、重慶,沿近海而行,則又至青島、大連、溫州、福州、香港。另外,上海還與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歐洲各國開辟了航運線,從上海港出發的客貨輪,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個港口。每天從陸上、空中、水上進出上海的中外旅客達數百萬人,充分顯示了上海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與作用。近十年來,上海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超過1100億元,市內交通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黃浦江上的“五橋三隧”把浦東與浦西緊密相連,市區“三橫三縱”主干道路、“申”字型高架道路網絡、外環線和三條地鐵線構筑了地面、地下、空中并舉的城市快速立體交通的骨架,從而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后、擁擠的交通狀況。全新的市容市貌,方便了人民生活,也改善了上海的投資環境和形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特別是在實施開發開放浦東這一國家重點戰略的推動下,上海跨入了振興發展的新時期。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90年代,上海的GDP增長速度連續十年超過10%以上,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0%。2000年全市GDP(國內生產總值)4551億元人民幣,人均GDP達4080美元,已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地區)水平。浦東開發十多年來,城市化面積已超過100平方公里,特別是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和張江高科技園區等重點開發小區的功能效益已初步顯現。
無錫簡介
無錫地處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南臨太湖,北依長江,京杭大運河繞境而過,南接浙江省、安徽省,西鄰常州市,東靠蘇州市,西距南京177公里,東距上海126公里,總面積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931平方公里。轄崇安、南長、北塘、新區、錫山、惠山、濱湖7區,以及江陰和宜興2個縣級市。據《漢書》記載,周、秦期間,無錫境內錫山多錫礦,居民競相開挖。漢初時錫礦開盡了,故名“無錫”。
“太湖明珠”無錫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古物產豐富,富庶江南,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早在明代就有制磚、冶坊、陶瓷、繅絲、織布等手工業。二十世紀以來,更以工商業聞名于世,素有“小上海”之稱。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無錫風光具山水之勝,共河湖之美,兼人工之巧。黿頭渚集太湖山水與園林建筑于一體,被稱為“太湖第一勝境”;天下第二泉清澄甘冽,曾有名曲“二泉映月”歌之詠之;身高88米、堪稱世界第一的銅鑄靈山大佛、祥福寺,是善男信女的朝拜圣地;此外,宜興的竹海、茶林、溶洞,極盡自然風光的秀美。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在無錫建造三國城、唐城、水滸城等影視基地,使無錫盡現出"東方好萊塢"的景象。
南京簡介
遠古人類的足跡,隨著時代推移而遍及今日的南京。東郊湯山出土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的“南京猿人”完整的頭骨化石;溧水縣神仙洞發現了距今l萬年以前的“溧水人”遺址。 距今6000多年前,南京鼓樓崗西北側的北陰陽營和玄武湖畔、長江岸邊開始出現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村落,聚居著南京的初民。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帶,已經相當密集地分布著青銅時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鎮一帶較為集中,稱為“湖熟文化” 。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后,在今中華門西南側建城,開創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于石頭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稱亦因此而得名。秦漢時期,南京地區隨經濟發展而建縣漸多。漢末三國鼎立之初,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于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晉瑯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以建康(今南京)為國都,這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時期。此后,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六代豪華”,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稱。公元937年,南京成為南唐的首都,稱為江寧府,這是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期。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以“應天”為“南京”,第一次成為一統天下的全國首都。由此,南京城市發展進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城。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于此,改名天京。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 “金陵自古帝王州”,從中古到近現代,繼孫吳之后,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后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稱“十代故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文化遺產。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2年9月,南京為江蘇省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南京的電子、化工生產能力在國內城市中居第二位,車輛制造規模居第三位,機械制造業的技術、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家用電器業、建材工業也都具有較大規模。南京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絡,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五種運輸方式齊全,擁有現代化的通訊體系。南京是全國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被國家9個部委列為中國投資硬環境 “四十優”城市之一。先后被評為中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第五名、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10佳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環境保護和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
古老的秦淮河玉帶般蜿蜒舒展,站立橋頭,眼前宛然是歷史在悠悠流過;點綴兩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靜如處子,似在幽然傾訴;鐘山、棲霞山迤邐悠長,“神龍”般延續著千年的守衛;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內的滄桑繁華刻寫著它的年輪。 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筑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然,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谷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筑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紀念地雨花臺等,引人遐思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