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陵公園其實是一個清朝帝皇的陵墓園林而已,又名為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位于沈陽舊城東北二十華里處。
清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聰三年(1629),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現村古建筑32座,古建筑以神道為中軸線對稱分布,平面布局規整,層次分明,是一處融滿漢民族特色于一體的皇陵建筑群。起保護區地面積54萬平方米,自然景觀賞心悅目,周邊環境幽雅壯觀,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福陵整個陵園占地19.4萬多平方米。此陵面傍渾河,背依天柱山,由前向后地勢逐漸升高,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雖與昭陵如出一轍,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兩大特點。第一,晉謁此陵時,由正紅門到碑樓,須登108級石臺階。第二,建筑物隨坡勢起伏,顯得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
進入正紅門是磚鋪的甬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成對的石雕,有華表、駝、馬、獅、虎等。沿“一百零八磴”臺階拾級而上正中立著一座重檐歇山 式牌樓,內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是康熙帝撰寫的,內容是歌頌他曾祖創業開國的功德。牌的兩側是祭祀用的茶膳房、果房、滌器房,均為回廊式硬山造,灰瓦頂建筑。
碑樓的北面是方城,這是福陵的主體建筑。方城為磚筑長方形,周長約370米,墻高約5米,墻上有馬道、垛口,墻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樓,俱為二層重檐歇山式南面正中辟門,上有三滴水歇山式門樓。方城的正殿叫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殿前有焚帛亭,兩側有東西配殿,均為歇山式建筑,帶回廊。殿后有石柱門、石五供和券門。
方城的北面就是月牙形的寶城,寶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寶城的正中是寶頂,系用三合土筑成,下面的地宮埋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皇后葉赫那拉氏。 在福陵的西北原有清太祖的太妃烏喇納喇氏(阿巴亥)的陵墓,是在清太祖死后殉葬的,時年37歲。墓前原有享殿等建筑,現已不存。
福陵規模盡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有這兩大特點,再加之環境優美,仍獨具魅力。所以,人們游罷昭陵,依然能興致勃勃地續游福陵,而不會產生雷同感。現在,福陵一帶已辟為東陵療養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