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湖園位于古城楚州的西北隅,古運河東側(cè),園內(nèi)的湖因形狀似勺,故稱勺湖,而勺湖園也是因此得名。
勺湖園總面積100畝,其中陸地面積40畝,水面60畝。傳說,勺湖是古代大戶人家私家園林的池塘。因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自晉建淮安城池后,在其周圍修建許多庵觀寺院,主要有:法華禪院,文通寺,龍興寺,千佛寺,老君殿等。由于清末及民國年間有過多年戰(zhàn)亂,淮安城屢遭劫難,勺湖周圍的名勝古跡多已被毀。
勺湖園有東門和南門二個進出口。南門是依照寺院山門形式而修復的,大門上方的“文通塔苑”四字為當代著名書法家、原江蘇省書協(xié)主席武中奇先生所書。踏進“文通塔苑”是古樸典雅的文通塔。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近1300年。它原名尊勝塔,在崇禎二年(1629年),重修尊勝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為文通塔。文通塔的建筑具有佛教傳統(tǒng)之特色。塔系磚瓦結構,無梁無柱,高13.5米,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塔底層供奉四尊釋迦牟尼塑像,頗有神采;頂層觀音端坐蓮臺,頸懸珠鏈,儀態(tài)慈祥,文通塔是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的場所。湖塔一體,塔依湖而建,湖因塔傳神。
過文通塔,即踏上勺湖湖堤林蔭小道。過“神怡”、“清趣”二道玲瓏別致的園門,隨即可以看到一片湖光水色和隨著水勢變化而建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勺湖碑園上方匾額為當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先生所書。碑園運用了中國園林傳統(tǒng)建筑手法,隨形就勢,回廊曲折,體現(xiàn)了以小見大的特色。碑園占地600多平方米,于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碑園中收集存放了淮安自唐宋以來的寺廟、文賦、墓志等方面碑文60余塊,為古城楚州悠久的歷史文化見證。園中的一合(二塊)唐碑,四塊康熙、乾隆、道光的御碑為國內(nèi)少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御碑“雪作須眉”,系康熙第五次南巡時,途經(jīng)淮安,為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人氏老臣劉謙吉親筆題寫的。
此碑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為研究康熙巡游的見證。位于碑園北側(cè)的一座橋叫放生池長橋,原為木質(zhì)結構,因其形狀有點像蜈蚣故名蜈蚣橋。明代詩人姚廣孝曾在此游覽,并留下“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的千古絕句。現(xiàn)橋為1982年修建。大悲閣是清朝順治年間漕督蔡士英所建,乾隆、光緒年間重修,高五丈,如同浮在水中。傳說大悲閣很神奇,發(fā)大水時,水漲閣就浮起來,從來未被淹沒過。過去閣中還供奉觀音菩薩。在原大悲閣舊址上,現(xiàn)建有一廳堂,內(nèi)設茶室,東側(cè)有貼水曲廊和扇形水榭。湖中建有石舫,舫上有二層樓閣,登樓可鳥瞰全湖景貌。向北過曲橋,即見金天德大銅鐘懸于大鐘亭上。該鐘為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鑄造,高1.98米,底口徑1.32米,厚8厘米,重1.75噸。上部鑄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zhuǎn)”十六個陽刻楷書大字。據(jù)說此鐘極響,聲音可傳得很遠。沿曲橋小路向東走不遠處即到位于勺湖東北側(cè)的勺湖草堂。這里原是一座幽靜典雅的書院,是清雍正年間湖南學政阮學浩的書塾,為授徒講學之所。后來,因位置好被人用來開飯店。光緒年間同為湖南學政的顧云臣退休回家后,見到這一情況便覺在書塾里開飯館有辱斯文。于是,他花錢買下飯店改名為“勺湖書院”。由于阮學浩、顧云臣都是進士出身,而且都當過翰林,相當于現(xiàn)在國家的兩院院士,又都做到湖南學政的官位,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省里管教育的主要領導,因而后人在書院為他倆設牌位紀念,并稱阮顧二公祠。可見當時淮安濃郁的尚文之風。現(xiàn)屋為1981年修建,占地700多平方米。門樓上方橫排磚雕,工藝精美,玲瓏剔透,實屬罕見。與勺湖草堂隔湖相望的是勺湖園的最高景點--櫻州。放眼湖面,碧波蕩漾,風光怡人,它以種植著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贈送給周恩來故鄉(xiāng)的一批櫻花而得名。每到春暖花開時節(jié),她與北面的梅嶺遙相呼應,競相開放,爭奇斗艷,美不勝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