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地處江蘇省西南部的句容市境內,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年間,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后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區面積約為71.2平方公里。
茅山道教淵源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于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于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于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并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余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后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筑多達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栗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 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
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里的山不高卻秀雅,這里的水不深卻澄清。春游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游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
茅山山脈在地質構造單元上屬于南京凹陷,自元古代至中生代三迭紀的漫長地質時代里,一直處于沉陷狀態,沉積地層頗為完整,各種地層幾乎皆有。其造山時期始于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原來沉積地層普遍發生褶皺隆起,并伴隨著強烈的斷裂作用和巖漿活動,從而奠定了今日茅山山脈的基礎。中生代燕山運動之后,繼受風水之侵蝕,經歷了一次準平原化過程,山地被蝕夷平,谷地和盆地堆積了由碎屑物構成的砂巖、砂礫巖和礫石層。在第三紀末以來的新構造運動(茅山運動)的影響下,使其進一步發生褶皺、斷裂和抬升,全區普遍發生玄武巖的噴溢和間歇性隆升。并產生了東西兩側的逆掩斷層,以及局部塊狀斷裂,最后完成了燕山運動所形成的茅山的基本山形。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 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術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術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茅山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01年,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游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游區示范點的稱號。目前,茅山風景區已形成了以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老子神像、喜客泉、華陽洞、仙人洞、德觀遺址、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等為主體的旅游群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