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龍門報國寺位于樂至縣城東18公里的龍門鄉金龜山下,始建于隋開皇九年(即公元582年),距今1400余年。古寺毀,后重建,殿宇古樸高昂。
1931年離欲和尚(俗名侯喻君),由射洪縣古佛寺來本寺任住持,廣結善緣,從事培修,并建后殿,東西廊房及藏經樓。經樓呈寺方,寶塔型,三層高20余米,古雅肅穆,垂檐翹角,深具古風。觀音殿、大雄寶殿、祖師殿、地藏殿、天王殿、鐘鼓樓、和平塔、安養院、念佛堂、五觀堂、居士林、教學樓等古今建筑,構成規模寵大的佛教寺廟群,珠光四射,琉璃生輝,是川中著名千年古剎。
悠久的宗教文化,美麗的自然生態,造就了報國寺奇、絕、妙、佳“四絕”景觀。
寺院依山面水,面積近50000平方米。現有古柏、雜樹千余株,其中榕樹四株,黃連一株,均系千年前所栽,五樹寄生于巨石,覆若傘狀,參天撥地,整個寺廟林木蔥郁,花畦繁茂,景象清幽。四周柏樹尖寺內紅燭輝煌,香煙繚繞,大雄、觀音、祖師、天王等諸殿供奉佛像百余尊,其間尤以玉石佛像聞名,所供玉佛25尊大小不一,高者4米有余,重達10噸,小者亦有米許,造工精細,均系從緬甸迎回,彌是珍貴佳品。擁有緬甸玉佛數量之多,佛像之高大,目前國內寺院中堪稱第一,乃為“二絕”。
寺前有千佛巖,昔日稱“千佛洞”,巨石林立,參差高聳,形如山巒,以石取材,摩巖造像。十余龕大小釋佛如來像500余尊,神態各異,刻藝精湛。10米臥佛橫臥于巖壁間,曲眉豐頤,坦胸露肌,面貌豐滿,形態端莊。其間西方極樂世界圖、龕周綴有佛陀生平史跡,造型別致,千年榕樹盤根錯枝,根為佛龕,形成“古樹抱千佛”妙景,為“三絕”。
石刻精湛絕藝,字體秀麗。石壁上“入妙”二字,蒼勁雄渾,一語雙關,“千佛洞”筆力遒勁,更添光彩。窟壁大蜀廣政年間兩塊碑文,字跡清秀,鐫刻于一千二百年前,曾列入國務院全國文物簡目,實屬年代久遠的文物珍品,頗具藝術和觀賞價值。
高僧石棺群,有依石開鑿的明代至現代墓穴多起,墓壁刊刻的花紋、圖案,線條流暢,精細生動,墓門上球型花冠,憑石鏤空,精工絕技,譽為“四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