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位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縣城內東門里,距省會石家莊市15公里。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隆興寺是全國十大名寺之一,整個寺院占地面積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主要建筑以大悲閣為中心,組成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渾然一體、蔚為壯觀的建筑群,分布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及其兩側。其主體建筑大悲閣和閣內的銅鑄菩薩,是隆興寺的心臟和象征。1997年至1999年,經過三年的維修,大悲閣恢復了宋代風貌。修復后的大悲閣,高35.5米,三檐四梯,閣內有供游客上下的樓層,從任何一層都可仔細地觀佛。大悲閣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也進行了精心修建,如今三閣并立,巍峨壯觀。
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首推隋朝龍藏寺碑。它是國內現存著名碑刻之一,是一塊“不發光的金子”,它不僅記載了隆興寺的始建,具有史料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其書法蒼勁有力,方整有致,具有古拙幽深的美感。它上承南北朝余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被王國維譽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2001年11月,隆興寺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4A”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