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鷺洲公園,位于南京城東南隅,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該園在明朝永樂年間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墅,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天順年間,在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至正德年間,徐達后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
最早明中期縣志記載的園林歷史 白鷺洲公園美景
? ?該園歷史上曾稱為徐太傅園、徐中山園、東園,最早見于史料的是明中葉的《正德江寧縣志》:“徐太傅園,在縣正東新坊北。太傅諱達,開國元勛,贈中山王,謚武寧永樂間,仁孝圣后賜其家為蔬圃。正德三年,東園公子天賜,遂拓其西偏為堂,日心遠。又購四方奇石于堂后,疊山鑿渠,引水間山曲中,乃建亭閣,環雜山上,下通以竹徑,其幽邃,為金陵池館勝處”。 徐達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臣,開國元勛。累官太傅、中書右丞相等職,被封為魏國公,死后追贈中山王。洪武初,朱元璋將自己為吳王時的舊邸賜于徐達,徐達惶恐不受。于是在舊邸對面為之另建新第,并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日“大功”。現在瞻園路的太平天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就是徐達王府的一部分。永樂初,身為徐達長女的仁孝皇后就把位于中山王府東面靠城墻的一片土地“賜其家,為蔬圃”。因而后來就被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
白鷺洲水街 ? ? 徐天賜是成化年間魏國公徐甫(徐達五世孫)所鐘愛的少子(官錦衣衛指揮),他從襲封魏國公的長侄徐鵬舉(徐達七世孫)手里,奪取了該由徐鵬舉繼承的太傅園,占為己有,并大興土木,改名為東園,繼而把東園授給了他的第六子徐纘勛(官錦衣衛指揮),故正德以后東園又稱徐錦衣東園。 ? ? 徐天賜在正德時構筑的東園,到萬歷時仍保持其風采,在王世貞所作的《游金陵諸園記》中有詳盡描寫:“初入門,雜植榆、柳、余皆麥垅,蕪不治。逾二百武,復入一門,轉而左,華堂三楹,頗軒敞,而不甚高,榜日:心遠。前為月臺數峰,古樹冠之。堂后枕小池,與小蓬萊對,山址瀲滟,沒于池中,有峰巒洞壑亭榭之屬,具體而微。兩柏異干合杪,下可出入,日:柏門。竹樹峭倩,于蔭宜,余無奇者。已從右方竇朱板垣而進,堂五楹,榜日:一鑒,前枕大池,中三楹,可布十席;余兩楹以憩從者。出左楹,則丹橋迤邐,凡五六折,上皆平整,于小飲宜。橋盡有亭翼然,甚整潔,宛宛水中央,正與一鑒堂面。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疇老樹,樹盡而萬雉層出。右水盡,得石砌危樓,縹緲犟飛云霄,蓋纘勛所新構也。畫船載酒,由左溪達于橫塘,則窮。園之衡袤幾半里,時時得佳木……”從中可看出,當時的園主徐纘勛還在其父造園的基礎上又有新構。 從正德至萬歷年間是徐氏家族園林的鼎盛時期,其家族在南京的園林有10多處。萬歷以后及至明末,徐氏家族開始頹敗,子孫或拆售別業花石,或將園林全部出售。陳作霖《金陵瑣志》記載:“剪子巷內有明韓通政國藩園(國藩字襄宇,萬歷中進士)石山中峰,高可二丈,宋賢題跋甚眾,從徐氏東園購得者也! 及至入清鼎革,徐氏爵除,所屬園林絕大多數都已圮廢或易主。東園尚有守園園丁苑姓,居橋旁,故橋以苑姓,稱苑家橋。甘熙《白下瑣言》記載,此時東園雖已趨圮廢,但“春光濃冶,鼠姑盛開”時還“足攬東園之勝”,“山肴野蔌,冠絕一時,游者必就飲焉”。
白鷺洲公園 ? ? 《金陵瑣志》日:園內“有茶社,日靜樂軒;有酒肆,曰浣花居,以賣野味得名!睎|園的一部分被清官僚王澤宏所擁有,并構筑別墅于此,命日紅薔山館。這種境況一直延續到清中葉,至嘉慶末年時,雖然東園大部分已淪為菜圃,然溪流曲折,塔影山光,頗有幽趣,還是游人探幽賞景,品茗觴詠的勝境。 道光三年(1823)的特大洪澇,使得園內“屋宇傾頹,花木凋謝,當年風景,消歇無存”。一代名園就此圮廢。不過,遺址池沼地形尚在,時過境遷,形成了獨具野趣的自然景觀。光緒時,有人評價為:“園雖廢,然垂楊春媚,蘆花秋飛,雉堞近環,鐘山遠矗,小池倒浸,塔影宛然,至今尚為詩境。”足見東園遺址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 民國時期的園林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