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灣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清同治年間戶部主事江桂高的敦崇堂,清末明初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的三省堂,古私塾德慶堂,富商江仁慶古宅,“一府六院”遺址,還有許多古井、古亭、古橋,處處透析著古徽州文化的神韻。特別是那棟清代徽商建筑培心堂,具有徽州民居典型的三開多進制特征:前進店面,中間住宅,后進廚房。培心堂門楣上書“樂山安宅”,取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表現了徽商“仁心為質”的經商道德理念。穿過門廳,是一個正方形的小院,小院南墻下是一道端莊秀雅的磚雕石庫門樓,桃、荷、菊、梅,漁、樵、耕、讀、雀、鹿、蝠、壽等磚雕圖案,栩栩如生,中間的“拱宸萃慶”四字寓意深邃。正廳寬闊高大,橫排三間,中為正廳,側為臥室。正廳前有天井,東墻開有花窗,上方懸掛“培心堂”匾,兩旁木柱掛著楹聯:“千古文章傳性道,一堂友孝樂天倫”,“泉水溫隨時令轉,庭花笑引客人來”。置身其中,令人倍感幽靜、典雅。
江灣人引以為驕傲的是后龍山,他們把本族的人丁興旺、英賢輩出歸功于后龍山的龍脈好,這種風水觀念自然不足為信。但江灣人在此觀念的作用下,創造了一個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的典范。自古以來,江灣人不準任何人動后龍山上一草一木,古有“殺子封山”,今有“殺豬封山”。“殺子封山”,說的是十八世祖江紹武治理江灣鐵面無私,他兒子違規到后龍山砍柴,被護林人捉住,為殺一儆百,他將兒子綁起游街示眾,并將其處死。從此以后數百年間再沒有人敢上后龍山砍柴。后龍山的植被由此保護得十分完好。如今走進后龍山,就如同走進了原始森林,滿山古木,遮天蔽日,給依山而建的江灣古村增添了不少神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