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蓮山民風民俗簡介
|
1、日照紙扎 紙扎,融剪紙、繪畫、草編、竹扎和裱糊于一體,是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紙扎藝術傳入五蓮的時間已無考。據洪凝村一位老者講,清道光年間,他的家祖就從事紙扎工藝,他已是第五代傳人。 五蓮縣從事紙扎的有數十家,主要分布在縣城駐地洪凝和杜家溝、潮河、許孟、于里、汪湖等鄉鎮。解放前多扎牛、馬、轎、柜、聚寶盆、搖錢樹、蓮花臺和人物,用來祭奠和陪葬死者。有時也扎風箏,有天宮、八卦、鳳凰、劉海、蝴蝶、燕子和嫦娥等。還扎制彩燈、龍燈。平時多為辦喜事和建新房的人家作裝飾,如扎天棚、美化洞房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老的“紙扎”藝術,吸收姊妹藝術之長,又放新的異彩。從1981年開始,五蓮縣文化館、圖書館聯合舉辦春節燈謎會,各村選送的紙扎彩燈,形象各異,爭奇斗艷,煞是好看。1986年,洪凝村創作了“雙龍戲珠”紙扎藝術品。兩條龍盤繞在兩根柱子上,中間一顆寶珠,龍旁彩云繚繞。該藝術品僅高一米,造型別致,寓意深刻。1987年春節,五蓮縣供銷社扎制一輛龍形彩車。兩條巨龍扎在汽車兩邊,車動龍動,搖頭擺尾,猶如真龍騰云駕霧,觀眾隨車圍觀,紛紛喝彩稱贊。 2、日照工藝刺繡 工藝刺繡品是東港區的傳統工藝品。民間婦女的手工繡品,注重圖案、色澤、細密度的結合,表現圖案千姿百態,或龍鳳呈祥,或鴛鴦戲水、喜鵲登枝,或福祿壽禧……惟妙惟肖,成為婚嫁、童裝、鞋墊等日常用品不可缺少的飾物。隨著生活需求量的增大,繡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手工生產難以滿足需求,機繡、電腦刺繡應運而生,產品種類也由單一的家庭消費品轉變為賓館、大酒店理想的飾用合一用品。 東港區現有工藝刺繡企業十余處,個體(聯合體)加工戶1萬余戶。東港繡品選料考究、繡工精細,圖案花紋布局合理,色彩豐富,自然景色濃,層次清晰,主體感強,為越來越多國內外人士所喜愛,飾品暢銷日、美、德、英、加等國家和地區。 3、日照石刻 日照石刻發展到現在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栩栩如生的日照石刻,無處不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為了繼承和發展這一古老的石刻工藝,弘揚燦爛的民族文化,東港區一位有志青年招集8位農民石刻愛好者,用8根大錘,晝夜奮戰雕出了12件美麗的日照石刻,在1989年的青島小交會上吸引了無數中外客商。從此,東港石刻在東港這塊土地上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目前,莒縣、五蓮縣相繼建立了規模較大的石刻廠。 日照石刻素以“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品種齊全”而著稱,其外型粗獷之中見精細,樸實之中見華美。日照石刻的小工藝品更倍加令人喜愛,羅漢、仙子、動物,那神態、造型、顏容惟妙惟肖。日照石刻的實用性在近幾年發展很快,筆筒、煙灰缸、桌幾……給您的生活更添幾分詩意。日照石刻不但在國內享有很高的盛譽,在1989、1990、1991、1992年的青島小交會,1993年美國展銷會上,同樣也深受外國朋友的喜愛。現在,石刻已暢銷日本、南朝鮮、美國、東南亞、港臺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日照石刻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走入產業化發展軌道,成為出口創匯、農民增收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日照石刻必將成為更璀璨奪目的明珠,將會為當今世界的文化藝術交流做出新的貢獻。 |
→五蓮山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
五蓮山杜鵑的歷史悠久,花形多樣,花色絢麗,已成為五蓮山自然景觀的獨有特色,游山賞花已成為人們的一大勝事!
舉辦時間:每年4月25日---5月8日 |
→五蓮山民族風情指南
→五蓮山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