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武山位于宜賓城北,因山上建有真武祠而得名。該山與翠屏山峰巒相連, 山上樹木繁茂, 松柏森森, 是宜賓的城市之肺。 真武山又名師來山、仙侶山,傳說此山與神仙際遇有關。在真武山玄祖殿后,有郁姑臺, 臺上曾有遇仙樓。相傳, 在一千多年前, 有個在山上修煉的名叫楊真人的道人, 在山上郁姑臺遇郁姑仙子, 得仙子指點, 服食了山上生長的一種名叫仙茅的草藥, 得長生不老, 飄然升天。故而道人遇仙的地方被稱為“郁姑仙蹤”,曾是古代“宜賓八景”之一。 真武山的興盛又與明代四川巡撫曾省吾有關。明朝中后期, 由于朝廷的腐敗, 民族矛盾日益尖銳, 僰人舉起反抗的義旗, 幾十年間, 同明軍發生了大小數十次戰斗。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 四川巡撫曾省吾率領十四萬漢、土官兵, 對川南及滇黔交界一帶的少數民族進行血腥鎮壓, 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曾省吾為了樹碑紀念此役, 便說出兵之前得真武帝君托夢, 因而受到神靈的保佑, 才取得這次的勝利,并以此為名募集民間捐資, 于萬歷二年, 在師來山大興土木, 在原全真教真武祠的基礎上擴建全真道觀(見曾省吾《真武山碑記》), 并將師來山更名真武山。自萬歷后, 逐步添建, 到清代乾隆年間,真武山廟群形成了空前規模,有“北青城,南真武”之稱。 從登山小道拾級而上,依山建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但因年久失修,早已毀圮。真武山古廟群現存古建筑有八座,依山而上錯落有致:地母宮、望江樓、祖師殿、玄祖殿、無量殿、斗母宮、三府宮、文昌宮,還有南天門、古牌坊各一座。山中還有觀音洞、放生池、東漢崖墓及石棺等文物古跡。山上古木參天,林木繁茂, 綠樹紅墻, 曲徑通幽。1996年,真武山古廟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為迎接四川省第四屆旅游發展大會在宜賓市召開,按真武山古建筑的風格,重建了山門牌坊和樓臺。樓臺高約百米,拾級而上,第一層平臺上用大理石和花崗石鑲嵌的太極八卦圖案,體現了真武山道教名山的特色。第三層平臺上便是山門牌坊,該牌坊為四柱雙重檐,高約15米,寬16米,坐南朝北,飛檐翹角,十分壯觀。牌坊的四條正脊上塑四只祥龍,昂首欲飛;重檐下龍首斗拱錯落抬升,坊額上飾以浮雕仙茅,描金靈芝;四柱兩側八塊高大的青石襯云上,雕有朱雀、牡丹等古樸圖案;樓臺石壁上雕刻老子《道德經》全文,正中匾額上書“川南道教圣地”,牌樓正對岷江大橋迎賓大道,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又一亮麗門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