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仙市古鎮隸屬于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坐落于自貢市東南11公里處的釜溪河畔,始建于1400前的隋代,原名仙灘,民國元年改稱“仙市”。仙市是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鎮,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奇的歷史文化遺存讓人流連忘返,是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古鎮歷史悠久,古建筑、古文化遺跡保存完整,1992年被省政府批準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
1 概述 仙市原名仙灘,始建于1400前的隋代,民國元年改稱“仙市”。自古有“仙女下凡臥河邊,金銀首飾撒滿灘;玉帶長河千帆掠,玉樹翠竹舞翩躚。虎牽象鼻鸚鵡歡,獅子回頭望牡丹;天潭河內朝鼓響,橋墩壩上會神仙”的民謠,形象的概括了仙市古鎮美麗的傳說和優美的環境。
2 地理位置 仙市位于東經104.885624,北緯29.337519,隸屬于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沿灘區位于自貢市的南大門,北與大安區接壤。
3 自然氣候 仙市所在沿灘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溫不穩定,寒潮頻繁;夏季旱澇交錯,雨熱同步,夏旱、伏旱頻率高;秋季綿雨多、日照少;冬季降雨少,年平均氣溫17.8℃,活動積溫為6021.0℃。常年日照1200-12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31mm-1041mm,年平均降雨日數140天。
歷史文化 1 民俗文化 以川南穿斗式民居商貿建筑為主,建筑保留著原有風貌,寺廟祠堂眾多。酌配宮、廟、堂、祠于其間,融“山、水、人、業、思(信仰)”于一鎮,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四街、五柵、五廟、一祠、三碼頭”成為我國古鎮建筑風格和設計思想完美統一的代表作,被譽為“川南場鎮風情的標本”、解讀川南場鎮風情民俗的“活標本”。 2 傳說故事 相傳,玉皇大帝的私生女八仙姑生性豪放不羈,厭倦天庭奢靡,向往人間美景,一日攜牡丹仙子,荷花仙姑,與獅,龍,虎,象,猴偷下凡間,在古仙市一帶肆情嬉戲,樂而忘返,竟在河畔側臥而寐。 玉帝大怒,遂施法收回其靈魂,讓其軀體留在人間化作山水。因此從高處看,古鎮的山形地貌,就象一位側窩的美少女,釜溪河在此又有一灘,恰在仙女腳下,故名“仙灘”。
政治經濟 仙市鎮隸屬于自貢市沿灘區,距自貢市區僅11公里,幅員面積55.12平方公里,鎮域人口38068人,轄26個農業村和1個街道社區,場鎮面積0.96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面積17.6公頃,鎮區聚集人口約41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61人,農民進鎮經商、購房和暫住人口2289人,人均綜合用地51.7平方米,城市化水平11%,國內生產總值41573萬元,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48%、27%、25%,去年農民人均收入2390元。目前該鎮基本形成了1個中心鎮、2個一般集鎮、4個中心村和19個基層村的村鎮體系格局。 1934年置仙市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5年姚壩、大巖兩鄉并入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釜溪河東岸 ,距縣城25公里。面積55.3平方公里,人口3.9萬。富(順)自(貢)公路過境。轄上水、天成、芭茅、華豐、石塔、月合、瑜龍、魚洞、箭口、坳店、云溪、水口、姚灣、洞山、五七、蕉灣、象山、大巖、余家、百勝、八斗、獅吼、石橋、馬丘、南和、柏樹26個村委會和仙灘居委會。 鄉鎮企業有釀造、飼料化工、化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紅薯、玉米。經濟作物有油菜、甘蔗、黃麻。兼養蠶,養豬。境內有古跡五廟和“漁洞”勝景,洞外石林之間有多處摩崖石刻。1992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名鎮古鎮保護場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