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壩馬爾康縣景區簡介
|
1 概述 馬爾康縣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馬爾康是嘉絨藏區的核心地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的土司衰亡的地方。馬爾康地區土司歷史有著耐人尋味的魅力,具有強烈地方特色與深厚歷史積淀的民居建筑、歌舞節慶等形成了民族民俗旅游資源。繽紛絢麗的植物景觀和美麗的高原草甸、峽谷風光是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人文旅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賞心悅目的自然背景。這里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故事背景地,是著名電視連續劇《塵埃落定》的拍攝地,是電視連續劇《長征》的開機地和外境主要拍攝地,也是我州紅色旅游開發的五大重點景區之一。 縣內有佛教寺廟61座,分屬寧瑪、薩迦、覺囊、噶舉、笨波、格魯六個教派。其中,大藏寺、昌列寺尤為出名,在整個藏區乃至東南亞各國享有較高的盛譽…… 2 地理位置 馬爾康縣位于青藏高原南緣、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壩、紅原大草原,南與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小金四姑娘山緊鄰,距離省會成都365公里。全縣幅員面積6639平方公里。縣轄3鎮11鄉,105個行政村,234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著藏、羌、回、漢等18個民族,總人口55099人,其中,藏族41426人,占人口總數75.2%。空氣質量達到全國Ⅰ級標準。 3 自然氣候 全縣屬高原峽谷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間,屬高原季風氣候,具有“冬干夏濕、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均氣溫8—9℃,年降水量753毫米,年均日照2000小時以上,絕對無霜期120天。 4 旅游景區 縣境內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按特點可分為嘉絨藏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土司文化)、紅軍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景觀等四大類特色旅游資源。 一是豐富多彩的嘉絨文化。馬爾康的民居、飲食、服飾、歌舞、禮儀、婚俗、節日、民間工藝品都很有嘉絨民俗特色。歷史上的土司制度形成了馬爾康地區獨特的土司文化。 二是光輝燦爛的紅色文化。馬爾康曾是北上抗日的總后方和重要中轉站,也是黨中央主要領導帶領的紅軍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過雪山草地,三進三出馬爾康,在馬爾康的13個鄉村留下了他們戰斗和工作的足跡。馬爾康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精品經典景區之一和阿壩州五大紅色旅游精品經典景區之一。 三是神秘的宗教文化。境內有寺廟61座,分屬格魯、寧瑪、薩迦、覺囊、噶舉五個藏傳佛教教派和苯波教派,宗教文化資源代表主要有大藏寺、昌列寺、草登寺等藏傳佛教寺廟、麥若扎拉圣窟和唐卡、酥油花等宗教藝術品,木朗節等宗教節日。 四是奇特的高山峽谷風光。境內的梭磨河峽谷風光、大郎足溝風光、納足溝風光、色果瀑布、雪馬山高山湖泊、夢筆山云海、日部原始森林等眾多自然旅游資源,獨具高原風情,景色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 5 美食信息 ·雜酒 ·油茶 ·野靈芝 ·酸奶 ·細甲魚 ·和尚包子 ·藏式寫字間 ·酥油奶茶 ·手抓牛肉 ·青稞酒 ·冷水魚 6 歷史文化 因駐地有“馬爾康”寺廟而得名。意為“火苗旺盛”,引伸為“興旺發達之地”。 古為冉隴之地。秦屬湔氐道轄地。兩漢隸汶山郡。唐、宋曾屬羇糜32州。元隸吐蕃宣慰司。明永樂年間屬雜谷安撫司。清乾隆時屬理番直隸廳,嘉慶時屬雜谷直隸廳。民國屬理番縣(理縣)。 1950年12月,茂縣專署派工作團深入四土地區(馬爾康縣境域內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屬地和卓克基、松崗、黨壩土司所轄地,故有“四土地區”之稱),成立了四土和綽斯甲地區臨時工作委員會。1951年8月,四土地區宣告和平解放,9月成立了四土阿壩綽斯甲臨時軍政委員會。 1953年4月,經政務院批準設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馬爾康辦事處。1956年4月國務院批準正式建立了馬爾康縣。1990年底,全縣轄1鎮、13鄉、104個村、230個村民小組。縣人民政府駐馬爾康鎮。馬爾康鎮亦是州人民政府駐地,距省會成都395公里。 |
|
景區榮譽:景區
主要特點:
旅游提示: 詳細..
景區門票:元/人, 詳細.. |
|
|
阿壩馬爾康縣風光圖片
|
管理電話: |
 |
投訴電話: |
阿壩馬爾康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