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周恩來紀念館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而建立的一座大型紀念館,是一座展現周恩來一代偉人風采的巍巍豐碑。
周恩來紀念館于1988年3月在周恩來故鄉淮安興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對外開放,位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區桃花垠。1998年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和周恩來銅像廣場。周恩來紀念館館名由鄧小平題寫。
周恩來紀念館由兩組氣勢恢宏的紀念性建筑群、一個紀念島、三個人工湖和環湖四周的綠地所組成。館區總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70%為水面,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在紀念館南北800米長的中軸線上,依次有瞻臺、紀念館主館、附館、周恩來銅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廳等紀念性建筑。此外,還有嵐山詩碑、海棠林、海棠路、櫻花路、五龍亭、懷恩亭、西廳觀魚等景點。
主館在南,附館在北。主館建在四面梯形的臺基上,高為26米,分三層,外呈正方形。內為八角形,屋面是四面坡的錐形,由四根11米高的花崗巖石柱支承,每根石柱的周徑3 個人難以合抱。第1層為展覽廳,廳內陳列著周總理的實物、歷史檔案資料和照片,反映周總理一生的光輝業績。第2層為瞻仰廳,廳內置放著一尊高4.7米的周總理白玉坐像。第3層為觀景臺,可觀淮安全景。副館呈人字形拱衛主館。內設陳列、接待、影視和辦公等部門。
紀念館各建筑物寓意深蘊。主館形似“公”字,四面門窗近似“周”字,寓意“周公”館。主館的屋頂很像江淮平原上用于灌溉的牛車棚,寓意周總理似老黃牛,一生為人民辛勤工作。主館呈外四方,內八角形,寓意周總理的精神普照中國四面八方。主館高26米,由4根花崗巖石柱支撐,寓意周總理首先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主館兩側有2根燭狀建筑物,寓意周總理一生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紀念館的設計體現了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周恩來紀念館館區平面圖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紀念島和三個人工湖構成“忠”字形。它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齊康總設計。設計曾獲國家設計大獎,工程質量獲國家建筑最高獎--“特別魯班獎”。
一代偉人周恩來的崇高威望,獨具特色的紀念性建筑,豐富的館藏文物,優美的館區環境,規范的管理服務,使周恩來紀念館成為周恩來故鄉淮安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成為江蘇省和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旅游勝地。開館以來,周恩來紀念館每年接待中外觀眾近100萬人次,免費和優惠接待青少年學生團體和軍人50萬人次,1995年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稱號;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1997年被國家人事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并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99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文明單位”;2000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