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創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慧聚寺”,是當時以戒行見稱的智周禪師隱跡之地。? ? ? 遼代道宗清寧年間,一位名震中外被譽為“鐘普賢之靈,孕凡夫之體"的高僧法均和尚來隱此山。法均於遼咸雍五年(1069年)冬奉詔佐綠金臺松務,他於寺左創建了一座菩薩戒壇,廣度四眾,日度數千年,當時不僅遼國管轄下的民眾來此,南方宋土之人來此受戒的也很多。 ? ? 元代此寺高僧是月泉長老。有碑記《大都馬鞍山慧聚寺月泉新公長老塔并序》,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立,文中對月泉重新修葺該寺的倩況有這樣記載“因茲云山改色,鐘鼓樓新音,內外雍容,遐邇善末,三五載增修產業,開拓山林,破垣頹屋,無非濟楚”。元末,寺內殿堂及戒壇毀於兵燹。 ? ? 明代宣德年間,司禮太監阮簡等以皇帝所賜金幣“僦工購材,做正殿奉三世佛,左右列十六大阿羅漢,外做四天王殿,左做迦藍殿,右做祖師殿,東西有廡,外廡做演論之堂,居僧之齋、庖、庫廩,糜不具備,外建三門,環以垣。”。這次重修工程,是由知幻大師親自主掌的,始自宣德九年(1434年),完成於正統五年(1440年),竣工後由司禮太監王振奏請更名,英宗皇帝賜額“萬壽禪寺”。 ? ? 清代此寺著名高僧是紫哲公,從康熙年起住此寺四十余年。從文獻記載上末見清代對此寺有重大修葺記錄,僅在光緒十七年(l891年)由恭親王出資將羅漢堂、千佛閣及北宮(牡丹院)略事修葺。另外,從碑記中可知有許多民間組織起來的“會”,如“地藏會”、“三元大悲會”、“大悲隨心經會”、“廣益米會”、“五顯財神圣會”等等,紛紛在寺內空地建一些小殿,如財神殿、娘娘殿、老爺殿、地藏殿等,使得這座佛寺中出現一些非佛教之殿。 ? ? 1949年以後戒臺寺停止了佛事活動,由北京市園林局經營管理,并開辟為公園。1966年以後,因修理天壇齋宮需用木料,拆除了千佛閣,寺內佛像大部分也於文革期間被毀。80年代以來,該寺經過大修再次開放,并由北京雕塑工廠重新塑了若干佛像。 ? ? 戒臺寺于1957年10月28日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中國佛教協會選派僧人進駐。 ? ? 寺院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殿、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遺址)、觀音殿和戒臺殿。其中戒臺是中心建筑。殿宇依山而筑。
? ? 寺院建筑格局獨特,主要寺院殿堂坐西朝東,中軸線直指距離70公里的北京城,建筑樣式基本是遼代風格。從千佛閣遺址往北拐,首先看到一個兩進的四合院,院內幽雅清靜,自清代以來,這里以種植丁香、牡丹聞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種,更是錦上添花,故稱牡丹院。清恭親王奕欣曾在這里隱居10年。牡丹院的建筑風格別具特色,它將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形式與江南園林藝術巧妙融合。寺內的戒壇,其規模是在遼咸雍年間形成的,人們稱其為“天下第一壇”,是中國佛教史上最高等級的受戒之所,雖歷盡滄桑,仍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