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縣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近年來,崇武半島優雅的環境,漁村的民俗,引起了許多游客的廣泛興趣;而半島上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無數專家、學者和游客不遠萬里,慕名而來。
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須追本溯源,從頭講起。崇武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婉蜒起伏,十分壯觀。它夾在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往北與莆田的南日、湄州互為犄角;往南與晉江的永寧、祥芝互為犄角;東臨臺灣海峽。近處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是個戰略位置十分顯著的國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說宋朝時,這里就稱為崇武鄉守節里。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后,在這里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泉州沿海地區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年,泉州設永寧衛,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設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的一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巖壘成,城墻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墻高7米,并設有兩層跑馬逍。墻上有墻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面設城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0.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墻。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了望臺。四面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 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墻又加高1.3米。這些城墻、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御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
作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經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沖,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斗詩篇。這里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現尚有98姓氏),兵士們在這里生息繁衍,為捍衛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史書記載,明朝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從大山登陸,燒殺搶掠。崇武的千戶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身死,終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卻一場災難。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于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令人發指。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十年倭亂平定后,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
此外,崇武古城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曾目睹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目睹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目睹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
現在的崇武城仍保存著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數十處。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關帝廟”、“東岳廟”,也有敬奉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妃宮”,以及紀念當地有功人物的“靈安王廟”等,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樸優雅的氣息。祟武古城還以“石雕之鄉”而馳名。
崇武古城地靈人杰,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人們崇尚她固若金湯的城池,欣賞她風景如畫的山水,更贊美她勤勞勇敢的人民。 在崇武城倘徉,您可以看得見聞名中外的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褲筒,配之那精巧艷麗的頭飾,可與藍天白云相映襯,隨大海波濤而起舞。俚語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奇特風情,給古城風光增添了幾分魅力,然而惠安女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以勤勞賢惠頁著稱。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因而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補漁網、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稱得上全能媳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