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原名西川,西遞村建于北宋元豐年間,距今900余年,后因徽州府于村3華里古驛道處設“鋪遞補所”而改稱今名,村中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大多為三間與四合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馬頭墻、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都是國內罕見,被游客、學者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村莊”“古民居建筑的寶庫”。
西遞距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4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余戶,人口一千多。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于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于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于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2月,西遞和宏村(同為黟縣精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正式批準通過,成為中國27處世界遺產中的一處,真正成為人類共同的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