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旅游區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區境內,2001年12月10日,八公山旅游區被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2002年12月2日,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2003年7月31日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
八公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又名紫金山,由四十余座山峰疊嶂而成,方圓128平方公里,峰巒疊翠,清泉密布,景色優美,歷史文內涵深厚,由152種樹木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是皖北大地上一顆綠色明珠,春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秋踏漫山紅葉,如火如茶。1600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以少勝多的世界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千古佳話;2000多年前,漢淮南王劉安招賢納士,編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第一次整理編定了二十四節氣,發明了名揚四海的美食--豆腐,演繹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故事;形成于8億年前的“淮南蟲”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國際地質學界譽為“藍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隊在八公山又發現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萬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古猿化石。
八公山風景區依據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風光,以生態休閑旅游為主題,開發建設和規劃建設中的主要景觀有:漢淮南王宮、升仙臺、淝水之戰遺址、白塔寺、白塔、青瑯玕館,石林、忘情古、森林浴場、紅葉谷、嵐香湖度假村等,將為旅客提供一處休閑度假、宗教朝圣、觀光修學旅游的好去處。
八公山地質公園內分布著 晚前寒武紀和寒武紀的沉積地層。其中,青白口系和震旦系的伍山組、劉老碑組、四十里長山組、九里橋組、四頂山組的總厚度為923.83米;寒武系的鳳臺組、猴家山組、饅頭組、毛莊組、徐莊組、張夏組、固山組、土壩組,總厚度為1081-1235米。特定的大地構造位置所形成的晚元古代的沉積蓋層,具有獨特的“北型南相”的過渡性質,彌補了我國上前寒武系的歷史缺頁,解決了南方峽東剖面與北方薊縣剖面之間上前寒武系的對比、銜接問題,為中國上前寒武系標準剖面推向世界級研究領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淮南八公山地區所產出的“淮南生物群”,是由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教授等于1962年發現,并于1979年正式命名。該生物群主要包含有宏觀藻類、蠕蟲類及造跡生物的遺跡化石等,是世界珍稀的化石類型。
在八公山地質公園中,完好地保存了約在1.7億前發生的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相互對接碰撞所形成的地質構造以及這兩個板塊在碰撞過程中和碰撞之后所產生的各種類型的標志性構造現象。例如:在八公山西麓的構造滑脫面與碎裂糜棱巖帶;東部有向北的大型推覆倒轉構造;南部有近東西向延伸的碳酸鹽巖型碎裂糜棱巖構造帶等壯觀的地質構造現象。此外,尚還有北西320°和北東 45°走向、陡傾的兩組區域性剪切節理和劈理,是行成八公山石林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一系列的標志性構造現象,對于揭示板塊碰撞過程和碰撞之后在板塊內所形成的各種構造類型和應力調整關系及創建板塊內構造演化模式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八公山旅游區以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為重要信托,以絢麗多彩的歷史人文景觀為豐富內涵,以古漢文化和“淝水之戰”為品牌,以休閑渡假旅游為主題,已成為國內著名風景名勝旅游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