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位于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復,于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蘭亭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鵝池用地規劃優美而富變化,四周綠意盎然,池內常見鵝只成群,悠游自在。鵝池亭為一三角亭,內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璧,鄉人傳為美談。流觴亭就是王羲之與友人吟詠作詩,完成《蘭亭集序》的地方。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為過“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兩側,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飄流至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觴。這次聚會有26人作詩37首。王羲之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園林。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層的石臺上,亭內御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岡,借景十分優美。
園內東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軍祠”,內有一幅王羲之愛鵝構想圖,其南有以回廊圍繞的方形“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墻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