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第二黃山”之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位于石臺和祁門兩縣交界處,總面積約10萬畝,海拔1727.6米,是華東地區第三高峰。境內崇山峻嶺,呈奇爭秀;千谷萬壑,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古木參天,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整個山體峰巒疊起,主峰海拔1727.6米,相對高差達1694米,是安徽省南部的第三大高峰。 牯牛降群峰披綠,萬木爭榮。由于地處偏僻,人煙稀少,樵跡罕至,因而天然植物被保存較好,是我國中亞熱帶難得的一處森林生態保護區。這里有國家重點保護樹種香果樹、天女花、鵝掌楸;有安徽特有樹種永瓣藤;有高大喬木藍果樹、暖木、南紫薇;有珍貴優良樹種華東楠 木、紫楠、檫樹、柞木和多種櫻類樹種;有特用經濟樹種香榧、三尖杉、厚樸、杜仲等;還有一些西南和南方區系的植物種類,如福建假衛矛、粗糠樹,四川清風藤、污毛粗力木、羽葉泡花樹、五月茶、水團花、畏芝、藤黃檀、虎刺、鉤藤、、玉葉金花、粵蛇葡萄等;在茂密林下和溝谷旁,常見有黃蓮、八角蓮、七葉一枝花、胭脂鳳仙花,玉竹、鹿蹄等珍貴藥草;藤木植物有五味子、山葡萄、獼猴桃、五葉木通等;在海拔700-800米的山谷兩側,有省內罕見的小面積高大的南紫薇片林分布。
景區地層古老,氣候優越、山高林密、地勢險峻、人跡罕至,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天然森林植被,有“綠色的自然博物館”之稱;這里,峽谷幽深、奇松怪石、佛光暈影,自然景色十分瑰麗,有“未開拓的黃山”之稱;這里,有山有水、有動景、有靜景、即雄偉壯觀又纖奇可觀賞;原始而不單調寧謐而富有生命活力古樸自然是人們探索自然奧妙的最佳場所。這里,環境潔凈而無污染、寧謐而無喧嘩自然天成有“天然氧吧”之稱。
牯牛降群峰棋布,拔地摩肩;山水相映,煙云萬態;秀美中顯得幽雅凈潔,險峻中蘊含柔和恬淡,集雄、奇、險、秀、幽、妙于一身,游客身臨其境,無不心曠神怡。還有那神幻迷人的“佛光”,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佛光, 科學上叫“寶光”,是由于太陽透過水蒸氣衍射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由于牯牛降地區多云多霧的氣候和山高林密及東西走向的山脈地形,使佛光極易形成。這里的佛光比峨嵋佛光更清晰,且顯現時間長、次數多:一年四季均可見到,而又以春秋季出現的頻率高;一天中餓早中晚都可以形成,尤其是早晚的機會多。傍晚時節的佛光格外漂亮,站在牛角上朝西望去,只見一束陽光斜照過來,山谷與高空之間,出現了一個澄澈明亮的空欲間,一片松海濤上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弧形霧氣團,一個七色光環鑲嵌其中,歲捉錦浪的涌動而熠熠閃爍。令人費解的是,置身佛光只中,不管有多少人,游客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且舉手投足,影皆隨形。望著那美麗的光環,奇幻的神景,還有彩色鏡子中自己的身影,心中自然生起一種超脫只感,飄飄欲仙。
在牯牛降的密密森林中,還隱藏著一個喧囂而繁盛的動物世界,其中與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梅花鹿、蘇門羚(土四不象)、黑麂、云豹、短尾猴、獼猴、小靈貓、水獺、白鷴、白勁長尾雉、鴛鴦、貓頭鷹等。各種森林鳥 類、蛙類資源也很豐富。這里還是一個蛇的王國,首次考察就發現38種,國內罕見。
1981年6月,人類首次對牯牛降進行較系統的考察,從而使沉睡的牯牛降首次向人類亮相------并允許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開發利用。經過幾年的精心開發,目前牯牛降已開發的主要景點有龍門潭、龍門峽谷、情人谷、古樹林、嚴家古村、四疊飛瀑等景點。為了讓廣大游客真正領略安徽省石臺牯牛降風景區的原汁原味的原始森林風光,牯牛降旅游開發公司對雙河口原始森林進行開發,我們將向人類進一步揭開牯牛降這塊神秘的、原始的面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