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公園位于市區南部,因千佛山而得名,面積166.1公頃,海拔285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
千佛山原稱歷山,春秋稱靡笄山,戰國稱靡山,南北朝稱舜山、廟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鑿窟,鐫佛像多尊,始稱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將“千佛寺”改稱“興國禪寺”。千佛山遂成為香火勝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陽節舉辦廟會,1959年辟建為公園。
千佛山海拔285米,東西橫列如屏,風景秀麗,山北側有登山盤路三條,蜿蜒回環,松柏夾道,濃蔭蔽日。山腰處建有興國禪寺、歷山院。興國禪寺內有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南側千佛崖存有隋開皇年間的佛像130余尊,山崖上,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歷山院在興國禪寺的東側,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雜院。內有舜祠、魯班祠、文昌閣、一覽亭。千佛山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于一體的萬佛洞。千佛山東麓山東辛亥革命烈士陵園,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云經禪關”古坊等名勝。
千佛山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記載著眾多的歷史典故:如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久且》中記載了歷山的來歷:“齊都接歷山,上有古鐵鎖,大如人臂。繞其峰兩浹。相傳,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鎖斷,飛來此矣。”黔婁洞內石刻也有一則美麗的傳說:“黔婁先生死時,他蓋了一方白布,白布甚小,蓋上了頭則露出了腳,蓋上腳則又露出了頭,孔子的弟子曾參之孫曾西說:“把布斜著蓋,不就蓋嚴了嗎?”黔婁的妻子韋叢說:“斜著蓋有余,不如正著蓋不足。先生在世的時候,非常正直,死后卻讓他歪斜,這哪能是先生的本意呢?”這則故事至今傳為佳話。
近年來,千佛山公園有了長足發展,先后增添了桃花園、游覽索道、瀛芳園、奇能滑道、十八羅漢、臥佛、高爾夫球場、大舜石圖園、梨園、瀑布等。1995年被列為全省七大風景區之一,成為一處歷史悠久、風景秀麗,以舜文化和佛教文化為特色的規模宏大的旅游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