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位于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主要由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qū)和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等三大景區(qū)組成。
木蘭圍場處于內(nèi)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匯地帶,地形結(jié)構(gòu)和植被復(fù)雜。山地高原交相呼應(yīng);丘陵曼甸連綿起伏;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森林草原交錯相連。尤其是浩瀚的林海與大面積天然草原渾然一體,優(yōu)美壯觀。盛夏,氣候清涼宜人,草原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隆冬,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因此,這里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
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為鍛煉軍隊、安撫邊疆,在塞旱壩開辟了一萬多平方公里的狩獵場--木蘭圍場,此后每年秋季舉行一次軍事色彩濃厚的狩獵活動,史稱“木蘭秋狩”。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即士兵吹起木哨、模仿鹿鳴、引誘獵殺野獸的意思。后乾隆帝在北巡途中的熱河(即今天的承德)建立行宮,興建廟宇,接見蒙古等部族首領(lǐng),此后熱河不僅是皇家出游的避暑勝地,也成為北京之外清朝第二個政治中心。1690年,這里還發(fā)生過舉世聞名的“烏蘭布通之戰(zhàn)”。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給這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賦于濃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含,為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如亮兵臺、將軍泡子、十二座聯(lián)營、塞北佛石廟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和故事也因此在民間流傳。
到同治二年開圍放墾,森林植被逐漸被破壞,后來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塞罕壩地區(qū)退化為黃沙漫天的荒丘。解放后,經(jīng)幾代人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此建成了中國最大的人工生態(tài)林場。
塞罕壩是圍場的精華部分,蒙語叫“塞罕達巴罕色欽”,意為美麗的高嶺,這里森林和草原兩種景色相互輝映,以紅山軍馬場為中心,方圓40-50公里內(nèi)都是景點,圍場因此成為離京最近的最著名的攝影基地。把木蘭圍場玩透大概需要十天到半個月的時間,建議您找個向?qū)В鶕?jù)自己的喜好去欣賞不同的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