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窯寺面積有有9000平方米,院內視野開闊,綠化美麗,是理想的游覽場所。石窟內的地面比石窟外低約一米多。那是河水泛濫帶來的淤土,經長年積累,提高了沿岸地平線所致。
石窯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500-503年)建。原名希玄寺,唐代名十方凈土寺。清改今名。東西魏、北齊、隋、唐及北宋,相繼在此鑿窟造像。石窟寺現存大雄寶殿和東西廡殿10間,洞窟5座,千佛龕1個,現摩崖大佛3尊、摩崖造像255個、佛像7743尊和數十篇題記。
石窟諸佛造像多為方圓臉型,神態文雅恬靜,衣紋簡練。禮佛圖、飛天、神獸、佛教故事等是現存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其中最精美的為第一窟“帝后禮佛圖”,構圖分三層,東邊是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為前導, 畫面中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體矮小的待從形成了尊卑鮮明的對照。第四窟的“帝后禮佛圖” 人物造型獨具匠心,前呼后擁的禮佛儀仗隊中供養人大腹便便,相貌森嚴,侍從瘦小低微,比主像小三分之一。儀仗隊中有的為帝后攜提衣裙,有的執扇撐傘,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蕩蕩地簇
擁帝后進香禮佛,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構圖簡練生動,刻工細膩,為我國石窟浮雕藝術中罕見的杰作。
各露刻的佛龕,大都是一佛二弟子和二菩薩的固定格式。第一窟西壁的“涅盤變”龕, 東壁的“維摩變”龕,其造像風格已脫離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像的特點,而是面貌方圓、表情寧靜的藝術形象。衣紋雕刻也趨于簡單化。
?
石窟寺內建筑多已不存,僅明代大殿和東西廂房尚存。解放前,國內外不法分子相勾結,大肆盜竊鞏縣石窟的造像。陳列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一尊菩薩像就是從第五窟西壁佛龕北側盜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視對鞏縣石窟的保護,蓋了保護房,進行加固維修,并把石窟前的東西兩虎和大雄寶殿翻修一新。???????? 鞏義石窟寺位于南河渡鎮寺灣村,距市區10公里,1982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鞏義石窟是北魏皇室開鑿的一座石窟,孝文帝創建了寺院,宣武帝時開始鑿石為窟,刻佛千萬像,后來的東西魏、唐、宋時以陸續在這里刻了一些小龕。由此證明,鞏義石窟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后開鑿的一個石窟。初建寺稱“希玄寺”,唐初改稱“凈土寺”,宋代改稱石窟寺。
?????????鞏義石窟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之時(公元471—499年)。現存石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
鞏義市乘車過伊洛河,然后沿岸向東北方向行駛9公里,便到達石窟寺。石窟寺位于鞏義市南河渡鎮寺灣村的大力山下。背依邙山,面臨洛河、山光水色、秀麗多姿,古有“溪霧岸之幽棲勝地”的贊譽。與著名的黃河、洛河交匯處匯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