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座落于沈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柳條湖附近,是在原殘歷碑和地下展廳的基礎上于1997年9月開始擴建的,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開館。
新館總占地面積3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600平方米,展覽面積9180平方米。博物館共設有包括序廳在內的8個展廳,10余個大型場景。新館采用了現代科學技術,配備有分區廣播系統、中央空調系統、影視報告廳、電子閱覽室、多媒體電腦系統及國際互聯網系統等設施,是一座大型的現代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
博物館館舍是紀念碑和陳列館相結合的建筑。主體建筑呈立體式臺歷狀,前方有一幾何形的廣場,底座四周為不規則的綠色草坪所圍繞,從平面上看,其形狀是一個巨大的東北地圖。整個建筑高18米、寬30米、厚11米,呈臺歷狀,兩邊對稱。在紀念碑右面刻有“1931年9月18日,農歷辛未年十三秋分”等字,左面刻有事變發生的記事。
陳列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為“九·一八”事變的爆發與東北淪陷;第三部分為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斗爭。藏品特點是搜集了大量具有歷史價值的圖片,如:中村事件中興安屯墾區第三團團長關玉衡,北大營被炸、年僅十四歲在攻打沈陽戰斗中三進三出的抗日小英雄關玉林,清華大學學生赴南京請愿等。文件有《救國旬刊》、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后拍給張學良電報2份、《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宣言》等。此外,還有一些偽軍戰刀、日本刺刀、七節鞭、大刀、火藥槍等武器以及彈皮、望遠鏡等。
博物館通過大量文物、史料及多種展示手段反映了從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十四年遭受奴役、奮起抗爭、浴血奮戰的歷史畫卷。教育人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