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遺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阿房宮遺址位于三橋鎮南,其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縣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車張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在現轄域內約7.8平方公里。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建離宮,宮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再次修建阿房宮,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漢代屬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擴建,漢末廢毀。南北朝時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為農田。
?
據《三輔黃圖》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又南宋程大昌《雍錄》記載:阿房宮“未為屋,先為城,城成而人為呼名阿城也”。阿城西、北、東三面有墻,南面無墻。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今2297.65米)。墻高八尺(合今1.86米),上寬四尺五寸(合今1.05米),下寬一丈五尺(合今3.5米),上狹下闊,堅固異常。阿房宮殿屋在秦末被項羽焚毀,而阿城至漢唐猶存。《舊唐書·高祖本紀》載,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李淵領兵入關,曾“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此遺址1956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一、前殿遺址
前殿是阿房宮的主體宮殿。史載其東西五百丈,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現存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夯土臺基,西起長安縣紀陽鄉古城村,東至巨家莊,經探測實際長度為1320米,寬420米,最高處高約7~9米,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臺基。臺基由北向南呈緩坡狀。南面坡下探出大面積路土,現存長770米,寬5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一廣場,廣場南沿有4條道路向南延伸。臺基東、西邊是現代挖成的斷崖;北邊為3層高出地面的臺階,階寬1~2米,高2~4米。50年代初,臺上東、西、北三邊都有土梁且連接在一起,現僅殘存北邊土梁,其高出臺面兩米多,略短于臺長,應為倒塌了的夯土墻,現存墻跡厚3.6米,殘高0.7米。發現有繩紋、布紋瓦片,分別有一戳印“千(隸體)右(篆體),北司(篆體)”文字。
二、上天臺遺址
上天臺位于阿房宮村南,俗稱“上天臺”。臺底東西長42.5米,寬20米,臺頂平面長11.5米,寬4.5米,臺高約15米。臺上西北角有一條向西伸出的坡道,直通臺下。坡道長約30米,底寬上窄。臺下夯土基向西、向南各延伸約20米,向東延伸近100米,向北約300米直至阿房宮村附近。臺下北邊還殘留一段30多厘米高的白灰墻跡。臺下四周地面散見戰國晚期至秦的細繩紋和中繩紋瓦片、幾何紋空心磚塊、紅陶釜片和許多燒紅了的土塊。
三、磁石門遺址
磁石門為秦阿房宮門闕之一。秦阿房宮的建筑以磁石為門,一是為防止行刺者,以磁石的吸鐵作用,使隱甲懷刃者在入門時不能通過,從而保衛皇帝的安全;二是為了向“四夷朝者”顯示秦阿房宮前殿的神奇作用,令其驚恐卻步。
?
磁石門的準確位置,歷來說法不一。《三輔舊事》指為阿房宮的北闕門,《雍錄》指為阿房宮的西門,《三輔黃圖》指為阿房宮前殿之門。其位置據《西安地方志叢書·漢代長安詞典》載:“磁石門遺址在今咸陽東南的雙樓村(今三橋鎮雙樓寺)。”90年代,在三橋鎮阿房宮殿遺址北面(現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技術學院院內)發現夯土層,文物部門推測此處可能是秦磁石門遺址,并設有磁石門遺址的保護標志。
四、其他遺址
在前殿東北200米處有一“北司”建筑遺址,發現排列有序的大型石柱礎和繩紋瓦片,瓦片上有“北司”、“左宮”、“右宮”、“宮甲”等小篆文字。
?
在今阿房宮村北高窯村發現秦代麻點紋板瓦、筒瓦、云紋瓦當等建筑材料和著名的高奴禾石銅權。
?
前殿正北約1公里的小蘇村,發現銅建筑構件6件。一件可能是銅柱礎,一件是門砧,一件是戶樞,其他3件都是作加固木質梁柱用的。
?
前殿北約3公里的后圍寨村北有一高臺建筑遺址。出土有用花紋空心磚砌筑的踏步和排列有序的柱礎石、五角陶質水道,也應為一宮殿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