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桃園坐落在鳳城河風景區,建有 1、水榭碼頭———踏雪尋蹤。作為望海樓的對景,既豐富登樓遠望的視野,又為游人提供觀樓的最佳視角。 2、桃花島———桃源春曉。水榭北上至桃花島,“隱龍”、“十勝”二橋將島岸相連。島中選種不同種類的桃花品種,春時各色桃花爛漫,桃花澗中水流淙淙,加之島邊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徜徉其中,似身處幽靜而自然的世外桃源。 3 陳庵———歲寒三友。位于桃花島北,為泰州明清建筑風格,前后三進,恢復原有部分兩層樓架構,西側建有一小花園。配以古明清家具,再現孔尚任著《桃花扇》場景。以文字、圖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戲曲歷史,作為“戲曲文化三家村”之一,與南北柳園、梅園遙相呼應。 4、石舫———船舫觀戲。陳庵西側為石舫。史有孔尚任舫亭觀戲圖,現傍水六米處建畫舫,舫上置古戲臺,可供戲曲演出或票友活動。
5、 清風閣———清風送懷。陳庵北建有清風閣,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時曾多次來泰,數次登臨,并詠有《清風閣》詩。復建清風閣,為宋式三層八角重檐,閣高約二十米,與望海樓隔河相映,登臨此樓,清風徐來,可領略一代名相遺風。 6、 藕花洲、浮香亭、齏湯橋———荷塘月色。藕花洲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辟。神宗年間,泰州通判黃法曹在此種植梅花并題詩,引來蘇軾兄弟等多人唱和。南宋泰州知州陳垓又于洲上修“浮香亭”,將蘇軾、蘇轍等四人《和梅花原韻》詩刻于石壁,稱“四賢詩”。現建藕花洲,結合彎曲的河岸,在坡度較陡處置黃石假山,同時在水中種植荷花、蓮藕等植物。藕花洲邊建齏湯橋,橋畔立石碑,記載宋趙匡胤在泰避難,曾獲當地百姓一碗麥糝粥,得天下后回泰州賜“齏湯”橋名的故事。橋北建浮香亭,亭邊立四塊碑石,分別刻蘇軾、蘇轍等“四賢”詩,夏夜暗香浮動,頗能領略四賢意趣。 7、來鳳樓———聲聞四達。來鳳樓建于鳳凰墩上。史載樓始建于明洪武四年,鐘為南唐永寧宮遺物,民間有“十兄弟共抬銅鐘”的傳說,亦俗稱“飛來鐘”。現建來鳳樓,為宋式八角重檐,匾額篆刻蘇州寒山寺性空長老所書“聲聞四達”四字,內置由南京晨光集團復制現存光孝寺內的五代銅鐘一口,立碑書鐘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