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開平碉莊位于世界文化遺產碉樓之鄉——開平塘口鎮,碉莊占地60余畝,由各座碉樓、觀音殿、佛笑樓、古鎮風情街、民間手工藝廊以及五邑文化大舞臺等建筑組成,而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參天古樹更將景區內各個建筑有機結合,移步換景,景景相連。景區內大量運用磚雕、灰雕、石雕、木雕及陶塑等傳統工藝,更有能工巧匠繪制的大量民間壁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碉莊突出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與景觀,通過展示、演出、手工制作等多種元素來重現五邑僑鄉百年滄桑,大型演出《碉樓印象》是粵西地區首臺天天演出的大型節目,其以華僑的發展史為主線,融合了五邑地區多種非物質文遺產民間藝術如臺山賣雞歌、開平民歌等,以通俗易見的手法為大眾送上一臺精彩的演出,游客更可在演出中讀懂百年碉莊歷史,體驗濃郁的僑鄉文化。
?????? 開平碉樓的來源
開平地勢低洼,同時因過去水利失修,每遇臺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為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 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筑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統治更為頹敗,開平人民迫于生計,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乃至數輩人的艱苦拼搏漸漸有些產業。到了民國,戰亂更為頻仍,匪患尤為 猖獗,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優裕,故土匪集中在開平一帶作案。因此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否則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這14年中,匪劫學校達8次,擄教師、學生百余人。然而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眾匪伙劫赤坎地區開平中學時,被鷹村碉樓探照燈照射,四處鄉團及時截擊,救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 訊也十分驚喜,覺得碉樓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后來,一些華僑為了家眷安全,財產不受損失,在回鄉建新屋時,紛紛建成各式各樣碉樓式的樓。而華僑由于長期在國外居住,逐漸吸收了外國的建筑技術,在建造碉樓的過程中并將其與中國建筑藝術結合起來,建造出人們現在所欣賞到的各種式樣的碉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