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又稱匡山或匡廬,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36公里處的鄱陽湖畔,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全景以廬山為中心,除山上景區外,還包括山下的觀音橋、秀峰、白鹿洞書院、石鐘山、龍宮洞和東林寺等景點。由于廬山飛峙于江湖之上,水汽郁結,降水豐富,故四季多云霧和瀑布,植被也相當茂盛,“絕壁、云海、瀑布”為廬山三絕。
廬山雄奇秀拔,云霧繚繞,山中多飛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勝古跡遍布,夏天氣候涼爽宜人,是我國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古人云“匡廬奇秀甲天下”,自司馬遷將廬山載入《史記》后,歷代詩人墨客相繼慕名而來,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陸游、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余位詩人相繼登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名篇佳作。
??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00余種,鳥類170余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群,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煉;道教禪師之一的陸道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并創立了道教靈寶派。
廬山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山上主要景點都集中在山之西北側和東南側,西北側有小天池、望江亭、天橋、花徑、大天池、龍首崖;東南側有含鄱口、五老峰、三疊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