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古往今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月牙泉與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二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
鳴沙山,因沙動有聲而得名。古稱“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積聚而成,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五色沙粒細軟滑圓,隨足頹落,經宿風吹,輒復如舊。山形美觀,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如虬龍蜿蜒。遇摩擦振動,便會殷殷發聲,輕若絲竹,重如雷鳴。故“沙嶺晴鳴”為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位于鳴沙山北麓,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東西長300余米,南北寬50余米,水深約5米,泉形酷似一彎新月,故名月牙泉。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0.88公頃,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質甘冽,清澈如鏡。泉被鳴沙山四面環抱,但并不為流沙所掩,始終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泉內星草含芒、鐵魚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風光十分優美。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
據史書記載,鳴沙山與月牙泉成為沙漠奇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千百年來,人們面對這一沙海奇觀,始終感到奇怪,作為沙丘的鳴沙山為何千年不變?而在沙海之中的月牙泉又為何“泉映月而無塵”、“月泉曉澈,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這大自然創造的奇跡,古人百思不得其,最后只好嘆為“山之神異,泉之神秘”。
鳴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來泉邊漫步,都會馳懷神往,遐思萬千,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風景區沿鳴沙山呈帶狀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館、白馬塔、白云觀、陽關、渥洼池等眾多名勝古跡,自然景觀豐富,戈壁大漠特色鮮明。莫高窟薈萃了中國4世紀到14世紀、10個朝代繪制的佛教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是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的珍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