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位于福建泉州的西街,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模宏大,構筑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
泉州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開元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現存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時期有寺院120所,僧侶達千人。
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元末遭兵火全毀。洪武末年重建山門、大殿、戒壇,萬歷四年(1576年)重建照壁。現在山門中間三間是明代原物,而兩梢間及拜亭則是近世添建。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九間,重檐歇山頂,體量宏偉,形制獨特。如按平面柱網計算,此殿應有柱子一百根,故俗稱“百柱殿”,但實際因減去兩排內柱而僅存八十六根。殿內天花以上木構采用南方傳統的穿斗式結構。斗拱大而稀疏,尚存宋代遺風。其突出特點是內柱斗拱的華拱刻作飛天伎樂,這是泉州與海外建筑文化交流的明顯例證。戒壇的建筑也很別致,壇上覆八角形重檐頂,四周以披屋和回廊環繞,形成一組造型豐富的建筑群體。
現在寺前東、西二石塔是宋代建筑,中軸線上的照壁、山門、大殿和戒壇則是明代遺物。東西塔是泉州的城市標志,在計劃經濟的日子里,泉州的很多國營廠都用雙塔作為產品的標志,在城市規劃中,西街不能建三層以 上的樓房,用以保證不會影響雙塔的形象。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后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們的根基。
1962年,泉州開元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3月又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佛教寺院;1986年被評為全省十佳風景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