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夷山民風民俗簡介
|
正月初一,稱春節,是民間一年中最受重視的節日,千家萬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黎明早起放爆竹“開門”,挑選吉利方向出行,互道恭喜祝賀新年。小孩給長輩拜年,長輩要賞給“壓歲錢”。“兒童連日拜新年,紅線穿來壓歲錢”“簇新衣服耀眼前,禮數依然未變遷,路上相逢共長揖。發財恭喜賀新年”就是春節的寫照。初一這天,早餐素食,吃太平蛋面,午、晚兩餐,一般不煮新飯,而吃除夕煮好的余飯。當天不挑水、不掃地、不洗曬衣服。民間中拜年亦有講究,“初一兒、初二婿、初三拜年郎”。還有許多祭神行香等活動,吳屯的瑞巖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初一至初三,本地及外地前往行香、許愿、還愿、觀瞻的人們絡繹不絕,每天接納人次愈萬。
立春,民間以菜果飯迎春。以紅紙寫“新春大發,福隨春至”,“福臨君子宅,春至吉人家”等貼在碗邊。如果當年沒有立春,則叫“啞年”。據說啞年養豬難。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之俗,相傳漢文帝(公元前179年)平諸呂之亂正是正月十五日,他在每年這天夜晚出宮游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隋唐時期吃“元宵”已很盛行。武夷山過去也有大戶人家獻燭到祠堂,提燈游行,火樹銀花,好不熱鬧。特別是舞龍燈,歷史悠久,據傳說,開始只用于求雨,以后成為喜慶時的一種娛樂活動。龍燈形象多樣,風格各殊,有布龍、紗龍、紙龍等。龍前有紅珠逗引,舞時動作敏捷,上下翻滾,矯若游龍。近年,還舉行龍燈競賽。舞龍燈在一年之首,是武夷山的傳統風習。舊時,龍燈以后,廣大農民即投入緊張的農事活動,所以舞龍燈既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又含有動員、檢閱力量的意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活動重點是掃墓,在清明節前三天或后四天進行,祭墓時,攜帶銀、錢、酒、菜、香等供奉。建國后,學校機關團體為了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舉行集體掃墓、郊游、遠足等活動。清明時節也是重要的農事節令,竹山禁筍及“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農歷四月八日浴佛節,武夷山人叫“嫁毛娘”,以紅紙書“四月初八大吉祥,家家戶戶嫁毛娘,嫁得毛娘深山去,千年萬載不回鄉”貼在庭柱。毛娘即毛蟲。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因節餐放在中午而得名(其他節餐在晚上)是為紀念戰國時期屈原愛國投江的節日。家家戶戶吃粽子。晨起掃地,撒石灰,飲雄黃酒,掛蒲艾,葛藤于門上。這天上午,鄉間還有人采摘百草(藥材)以防疾疫。
龍舟競渡則因地而異。舊時城關有青腸仔,水雞角、天羅花、沙老虎四條龍舟。星村、興田亦有舉行競渡,這其實是舊時的體育活動。
五月十三日,為關圣帝君誕辰,當天如果下雨,就叫關公磨刀水,此日磨刀,刀甚鋒利。
“六月六,貓狗要洗浴”。鄉間農民多將貓狗投入池塘河濱,以滌除其身上的跳蚤灰塵;這天曬書不生蛀蟲。
“七月七,把巧乞”。婦女對月穿針引線,乞求織女賜予靈巧。還有洗燈腳,叫做“燈生器”,以米面作丸食之。
七月半“鬼節”,婦女以果物持贈娘家,叫送節。迷信傳說:目蓮救母,為使母親超生普渡,便在這一天宴請各方僧人大吃大喝,以后叫眾僧為他母親超渡靈魂。此節便成為普渡無家可歸游魂的迷信活動,舊時縣衙門,東岳廟、城隍廟,各會館舉行“孟蘭之會”(做道場),民間燒路紙祭祖,也有以紙糊物,冥洋封成包裹狀,上寫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各處焚化,叫“燒封包”。
八月中秋節,魏晉以來,即流傳了“中伙賞月”的風俗。傳說元代統治階級殘酷的壓迫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為了相約反元,起事者便把起義的日期和暗號寫在紙上,包在糖月餅內,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終于推翻了元王朝的統治。人們為了紀念起義成功,都在八月十五起義之日吃月餅。民諺有“月到中秋分外明”之說,其中有一個意思就暗喻明王朝的興起。
中秋佳節,合家團圓賞月,故稱“人節”,與七月半“鬼節”相對。鄉間有以瓦作塔,內置干柴,入夜引火焚燒,叫“燒寶塔”。為助火勢,還撒以油、鹽、鄉民男女老少圍塔而坐觀塔賞月。是夜,婦女到菜地偷毛芋,在月下煮食,據說吃了會生孩子。婦女偷吃瓜菜,叫“摸青”,不算竊賊。
重九登高。九是奇數,為陽,故九月初九稱重陽節。重陽自古就有懷念故土的意思。它象征著炎黃子孫團圓,共度佳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唐代詩人王維抒寫的重陽詩。是日,城鄉多蒸“重陽糕”自食或饋贈。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居民多食人參、鹿茸、麻糍粿或狗肉補冬。
十一月農事基本結束。舊俗冬至前后,都要祭祖。磨米粉做湯丸,叫“冬至丸”。洗打谷桶,叫“洗夾”。
十二月過年,是全年最繁忙的一個節日。根據久遠的民間傳說,“年”是一種非常兇猛的野獸,它力大無窮,殘害人畜,糟踏莊稼,擾得人心惶惶。有一次“年”又來擾亂時,恰好一個農民響著鞭子趕著牛回家,噼噼啪啪的鞭聲把“年”嚇跑了,消息很快傳到各家各戶,大家都甩著鞭子嚇“年”,從響鞭又發展為爆竹。以后人們在和“年”的斗爭中,又發現了“年”害怕“光”和“紅色”,于是人們又創造了點蠟燭,貼紅對聯,放花火等對付“年”的辦法,這樣“年”就躲在深山里再也不敢出來了。而放鞭炮,點蠟燭的風俗卻流傳下來。
“過年”的準備階段自臘八做“臘八粥”開始,十二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家家戶戶要撣塵,送灶神上天,蒸糕、打粿、殺雞、宰鵝等,直到除夕設宴“過年”。席間祝酒,互道吉祥,一家團聚叫“團歲”,豬血叫“發財”、年糕叫“高升”、花生叫“生財”、豆腐叫“年年富”、蛋腸叫“穿錢索”,無改叫“多”,吃完飯要留些飯在碗里叫“留住買田”。星村鹽倉鄧家,除夕吃年夜飯時,酒菜放置地上,揀上一份讓狗先吃,然后席地而坐,等狗吃完了再進餐,據說這是一種少數民族習俗。除夕之夜,名家各戶張燈結彩,全家人圍坐一起叫“守歲”。近年一般改為男女老少看電視“春節聯歡會”至凌晨,送舊迎新。 |
→武夷山主要民族節日介紹
→武夷山民族風情指南
→武夷山人文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