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關是中國古代關隘,古稱古泉山、泉嶺山,是與位于四川廣元市南的劍門關,位于河南西部靈寶的函谷關及山西省代縣的雁門關同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關口之一。仙霞關存有四道關門,五公里麻石壘砌的古道,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是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經典紅色旅游基地之一;也是浙江省八大徒步旅游線路之一。
仙霞關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南仙霞嶺上,地當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古稱古泉山、泉嶺山。關城東西與高山相連,南北有狹路溝通,為古代衢州(現代為浙江衢縣)往來建州(現代為福建建甌)之咽喉要地。素有“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而戰事頻仍,正義烽火綿延不熄。明有葉宗留領導的農民起義,閩、浙種靛和燒窯農民的起義,清有以楊管應為首的饑民起義,光緒年間有劉家福領導的九牧起義,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侍王李世賢的部隊也曾在此活動過。中國革命戰爭時期,仙霞嶺上又留下過共產黨紅軍、游擊隊的足跡。1935年至1937年間,工農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劉英的領導下,建立了根據地,組織山區農民開展斗爭
仙霞嶺路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100余公里,曲折狹窄,兩側山高谷深,接岫連峰,其間有窯嶺、仙霞嶺、茶嶺、小竿嶺、楓嶺(大竿嶺)、梨嶺(五顯嶺)等險隘,合稱仙霞六嶺。六嶺中以仙霞嶺最為險峻。仙霞關為其重要關隘。 仙霞關工有四道關門,東北和西南各兩關,皆以條石砌成,高3.4米,寬2.7米,均建在兩山夾峙的危巖陡壁之隘口中。關嶺海拔高591米。總長5公里。有碎石砌就的臺級。歷24曲,為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率進所辟。頭關主要景點有松風亭、"東南鎖鑰"石碑、雙寶樹、浣霞池、天雨庵(即關帝廟遺址)、沖天苑暨仙霞嶺史料陳列館、黃巢石像及沙孟海題刻《菊花詩》碑等。二關有甘泉、霞嶺亭、率性齋遺址。三關有古碉堡遺址。四關有福口亭 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仙霞關設巡司戍守。明末,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擬據仙霞之險阻擊清兵,后因明將鄭芝龍撤除仙霞守軍,清兵遂越關南進,直抵福州。浙江江山至福建浦城已有公路相通,仙霞關已失關隘作用。
關上有三塊石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記,一為天雨庵塔石,上鐫“天雨庵和尚之塔”;一塊“東南鎖鑰”殘碑。東北半山腰處,尚存清代建筑天雨庵附屋四間。關嶺半腰及頂巔,各建一別致小亭。關嶺兩旁修竹蔽日,古木參天,山風習習,泉水淙淙。 仙霞古道、雄關、勝景,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于此觀山攬勝,賦下不少贊美仙霞的詩篇,自宋以來有陸游、朱熹、劉基、徐渭、徐霞客、查慎行、周亮工等。近代文學家郁達夫、攝影家郎靜山都慕名來游。 |